去年还只18岁的她,地震中救了哥哥全家,抗震救灾中当志愿者;重建开始后,她又打两份工挣钱帮姐姐走进大学的校门。大地震给这名“90后”女孩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她没有屈服,坚强的站起来做生活的强者--她的名字叫代吉桑措,还有一个名字叫李兰,这是她给自己起的“汉族名字”。
刻在记忆深处的两次流泪
去年在玉树的一个晚上,天下着大雨,记者跟几名同事在灾区的帐篷饭馆里吃饭时,第一次遇到代吉桑措,她正来饭馆为住院的嫂子买饭,我们就让她坐下来一起吃饭,聊天中了解到了她的一些经历。吃完饭后,我们为她住院的嫂子又买了饭菜,而且把带来的一些水果也送给了她,突然她跪倒在地上,“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一个刚才还表现非常坚强的女孩子突然就变得那么脆弱,一个在灾难面前抑制自己的女孩子第一次泪流满面。我们立即将她一把拉起,女同事紧紧抱着她,一起痛哭起来。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代吉桑措的家瞬间变成了废墟,父母得救后她首先想到的是哥哥家。迅速跑到哥哥家时,看到房子都塌了,却不见哥哥一家人。“哥哥一家人全被埋了!”她不顾一切地从废墟中挖出哥哥全家,全家人都得救了,她举起受伤后血淋淋的双手对远处的爸妈喊:“哥哥一家人没有死!”地震中,爸爸受了重伤,嫂子在地震中被石头砸伤胸部严重积水。为了让姐姐好好复习高考,代吉桑措把照顾哥哥两岁孩子和照顾父母的任务全揽在了自己身上,还给记者们当起了翻译。
去年5月中旬,当记者快要结束地震灾区一个多月采访准备回宁的前一个晚上,她突然劳累过度生病,记者跟几名驻扎在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战士将她送到帐篷医院治疗,到凌晨时她慢慢好起来了。第二天忙完玉树最后的一天采访后,记者跟市政府的驾驶员杨浩带着水果和零食去看望她时,她已经好了很多。见我们走到她的床前,她又一次流出了眼泪:“你们对我太好了,我不会忘记你们。”在随后的聊天中,她的情绪逐渐好了以来,从她的说说笑笑中,我们看到这名年仅18岁的女孩又变得那么坚强和乐观。临走时,杨浩脱下身上的棉衣送给了代吉桑措,走出帐篷回到车上时,记者才发现杨浩满眼泪水,我们什么话也没说,开车回到了自己的住处。
这一年,她学会了五百多汉字
代吉桑措只上过一学期的学,退学完全是为了姐姐,她选择了打工、挖虫草供姐姐上学。以前不认识几个汉字的她,在玉树地震后的一年时间里学会了很多汉字。就在去年记者还在玉树采访时,无意间发现她包里装着媒体记者送给她的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常用汉字,其中对“玉树不倒,青海长青”八个字密密麻麻的写了三页,而此后的时间里,她一直没有放弃学习。
去年7月份,她离开玉树只身一人第一次来到西宁,“我只想看望一下曾经帮助过我的人。”在她随身携带的本子上,记者发现她记录了很多人的名字。她说:“我将永远记住这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记住所有在玉树地震灾区认识的人,一定要好好感谢他们。”
“我现在会写很多汉字了,最起码我来西宁不会把自己给丢了。”她所学会的字对于一名四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小菜一碟,而对于她来说,短短两三个月时间能学会这么多简直是个奇迹,到底是谁给了她学习汉字的动力?玉树地震让她懂得了很多。玉树地震发生近一年后的现在,她已经学会了五百多个汉字,她的学习一直没有停止过。“听说玉树要建成城市,到时不认识汉字就不好找工作,所以我一定好好学习,每天力争学会三四个汉字,等玉树建成后我也成为一个文化人。”代吉桑措盼望着新玉树能早日建成,同时也害怕今后因没文化知识而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困难。
打两份工让姐姐走进高校门
地震发生一年后,记者再次来到玉树,首先去的就是代吉桑措的家。走进她家帐篷时,一家人正在做晚饭,刚从建筑工地上回来的代吉桑措也忙起了家务活。“姐姐考上了大学,为了让她好好学习,我得好好挣钱给她生活费,还有家里的日常支出。”今年19岁的代吉桑措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目前她打两份工,白天在一家建筑公司打扫卫生,晚上在餐馆当服务员,两份工作每月挣1500多元。她说:“努力工作,也是我给玉树重建贡献的一份微薄之力。”从她乐观而自信的眼神中,记者看到灾难带给她的磨练,从18岁到19岁的转变,这场地震似乎让她走过了5年甚至10年的岁月,或者说让她已从一个单纯的女孩子变成了一个成熟的女人。
远在成都上大学的姐姐求措给记者打来电话说,妹妹太坚强了,她为拥有这样一个妹妹而自豪,她也不会辜负妹妹的期望,一定要好好学习,毕业上班后好好报答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