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热已成必然,两极分化再所难免
文/郭桂山
投资过热也有历史原因
一段时间以来,汽车产业过热的言论不断升温。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日前表示,目前国内汽车业存在着重复建设、投资过热的风险,如果任由发展,可能导致汽车业泡沫产生、银行坏账增加、工人失业、企业破产等严重后果。
自从世界上汽车工业形成6+3格局之后,已经没有什么人再打投资汽车工业的主意,据说美国最后一个新汽车企业在1975年开张,两年后就收摊了。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汽车投资热,至今又一次“升温”。这种世界奇观出现的原因何在?说到根上就是旧投资体制造成的。
汽车工业是国有资产的禁脔,“出身不纯”的资产不得涉足。为了保护国有汽车工业,长期实行高关税保护、极严厉的生产准入制保护、项目审批制保护、资金来源控制等等,政府的好意是要保护国有企业,防止散乱差。结果汽车行业长期没有竞争,而且有稳定的高利润,越发点燃了众多进入者的热情,于是中国出现了120家汽车厂,加上改装厂,接近1000家。
有人认为,如果从投资增长的角度看,中国的重工业确实存在产生生产过剩的可能性,但是当前我国重工业最大的问题并非过度投资,而是投资结构不合理。最近民营企业开始涌进重工业,如钢铁工业、大型机械工业等等,因此汽车工业投资热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我们要研究这一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国内一位经济学家指出:由市场带动的、民营资本参与的重工业结构调整正在展开,“很显然,民企的进入是瞄准国企高成本的劣势而来的,国企的现实之道,是依靠资本实力向高端产品发展。这是一次重要的结构调整,其特点是主要靠市场的力量来完成,千万别丢掉这个机会。”
最近几年汽车工业投资多元化的一个特点,就是推动了汽车工业的竞争,挤压过高的利润,特别是在低端产品上,充分发挥了民企机制灵活的特长,这对国企也产生了刺激作用,比如原来天津就死活不信夏利汽车能够卖3万多元,现在不但信了,自己也造出来了。现在这股火正在向中端产品烧。竞争的结果,就是新产品大量进入市场,价格逐步降低,用户得到实惠。
投资多元化带动竞争的结果,必然会出现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而这不正是政府向往的吗?汽车工业投资中的另一大问题是缺乏金融资产的介入。民营企业也好,产业资本也好,规模有限,扩张较慢,难以快速进行大规模的兼并重组。金融资本的进入,对美国、日本、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的银行不能直接投资企业,包括一些参与债转股的银行也遇到这个麻烦问题,因此金融体制改革也是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两极分化着实可怕
最近,据有关部门统计,他们对中国34家汽车上市公司做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8月末,这34家上市公司的平均产成品库存量居然达到了其产能的45%,最高者居然达到了50%以上,最低者也不低于30%。
根据上诉数字显示,一些专家对此感到非常忧虑,其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已经证明中国的汽车工业的繁荣不容质疑,但如此之大的产成品库存量说明了什么?那无非就是预示了中国汽车业的一次大洗牌即将到来,因为,在如此之大的产成品库存量面前,汽车厂家惟一要做的就是尽快消化掉这个沉重的包袱,不然将严重制约着长远的发展。其二,在消化如此之大的产成品库存量的市场竞争中,各个汽车厂家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再次使用价格杠杆来挤压别人实现自己尽快消化掉这些产成品库存量的目的。这样一来势必会形成市场竞争加剧,最大利润值集中于这个行业的龙头企业,最终造成汽车行业的两极分化。
原因很简单,在市场竞争中,当前中国的汽车企业多采取两个策略并进的办法,就是降低价格以消化产能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推出新产品占领新阵地。当然,在这样的竞争中如果谁慢了一拍那也会损失惨重的,而在这个行业中的小企业就不得不为自己承担更大的风险和在这次竞争中付出高额的代价,如果承受能力有限,势必就会造成危机,最终被淘汰出局。
产能盲目扩张藏风险
其实,库存的苗头早在年初就已显露。当时各轿车厂家公布规划时大幅提高产销目标,全年排产计划超过190万辆,平均每月接近16万辆。而现实情况是1-7月全国轿车共卖出99.89万辆,月均不足15万辆。
不过对于库存的问题,记者在各大厂家有关负责人处获得的反馈是“并不感到意外”:其一,这一数字相对整个市场而言并不算大;其二,等下半年市场迎来销售旺季后,足以消化此库存。有分析人士称,库存较多的车型往往都是热销车型:比如捷达库存最多,但也卖得最好;POLO两厢、爱丽舍等同样都是市场上的主力车型。之所以有库存,是因为供需双方存在结构性时间差,随着时间推移库存将慢慢消化。
话虽如此,但由此引发汽车产能过剩、投资过热的话题并未就此停止。由于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与国际上相比明显落后,库存增加背后有着深刻背景。据各地上报的“十五”工业规划,到2005年,全国规划汽车生产能力不低于622万辆,超出汽车“十五”市场预测需求310万辆近一倍。新一轮“汽车热”后面,确实隐藏着重复建设问题。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分析这一情况时指出,2005年我国取消汽车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限制后,汽车市场将与国际汽车市场融为一体,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将使我国汽车生产企业面对严峻的挑战。在生产组织和规模与国外相比差距如此之大的情况下,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产能扩张存在巨大风险,一部分企业必然要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汽车业的繁荣造就了其暴利的产生,相反,汽车业的暴力也是汽车业繁荣的最最有效的推动力
其实,投资过热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这个行业存在暴利。不然有谁还会投资这个领域呢?这是再简单的道理了。那么,中国汽车业的暴力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很多人都在说中国的汽车市场是暴利的市场,可是这种现象的产生是谁造成的?单方面的提高价格是不能市市场接受的,只有供需的平衡才能使这种暴利得以滋长。
从某种角度讲,中国的汽车市场的暴利使消费者自己造成的。试想一下,一辆造价5万的汽车如果买到20万仍然有广大的消费群,厂家有什么理由不加价!
中国的汽车市场的不成熟很大程度上是汽车消费者的不成熟,中国的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还停留在想当然的程度,对所购买车的了解实在是少之又少。为什么电视机电冰箱的市场没有暴利的存在?是因为大家都了解起构造,了解其性能!而汽车对于消费者来说则不然,人们还停留在感性选择的阶段。因此,人云亦云!不去学习如何选车购车!要使中国的汽车市场成熟起来,消费者就必须先成熟起来!
文/郭桂山
投资过热也有历史原因
一段时间以来,汽车产业过热的言论不断升温。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日前表示,目前国内汽车业存在着重复建设、投资过热的风险,如果任由发展,可能导致汽车业泡沫产生、银行坏账增加、工人失业、企业破产等严重后果。
自从世界上汽车工业形成6+3格局之后,已经没有什么人再打投资汽车工业的主意,据说美国最后一个新汽车企业在1975年开张,两年后就收摊了。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汽车投资热,至今又一次“升温”。这种世界奇观出现的原因何在?说到根上就是旧投资体制造成的。
汽车工业是国有资产的禁脔,“出身不纯”的资产不得涉足。为了保护国有汽车工业,长期实行高关税保护、极严厉的生产准入制保护、项目审批制保护、资金来源控制等等,政府的好意是要保护国有企业,防止散乱差。结果汽车行业长期没有竞争,而且有稳定的高利润,越发点燃了众多进入者的热情,于是中国出现了120家汽车厂,加上改装厂,接近1000家。
有人认为,如果从投资增长的角度看,中国的重工业确实存在产生生产过剩的可能性,但是当前我国重工业最大的问题并非过度投资,而是投资结构不合理。最近民营企业开始涌进重工业,如钢铁工业、大型机械工业等等,因此汽车工业投资热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我们要研究这一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国内一位经济学家指出:由市场带动的、民营资本参与的重工业结构调整正在展开,“很显然,民企的进入是瞄准国企高成本的劣势而来的,国企的现实之道,是依靠资本实力向高端产品发展。这是一次重要的结构调整,其特点是主要靠市场的力量来完成,千万别丢掉这个机会。”
最近几年汽车工业投资多元化的一个特点,就是推动了汽车工业的竞争,挤压过高的利润,特别是在低端产品上,充分发挥了民企机制灵活的特长,这对国企也产生了刺激作用,比如原来天津就死活不信夏利汽车能够卖3万多元,现在不但信了,自己也造出来了。现在这股火正在向中端产品烧。竞争的结果,就是新产品大量进入市场,价格逐步降低,用户得到实惠。
投资多元化带动竞争的结果,必然会出现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而这不正是政府向往的吗?汽车工业投资中的另一大问题是缺乏金融资产的介入。民营企业也好,产业资本也好,规模有限,扩张较慢,难以快速进行大规模的兼并重组。金融资本的进入,对美国、日本、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的银行不能直接投资企业,包括一些参与债转股的银行也遇到这个麻烦问题,因此金融体制改革也是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两极分化着实可怕
最近,据有关部门统计,他们对中国34家汽车上市公司做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8月末,这34家上市公司的平均产成品库存量居然达到了其产能的45%,最高者居然达到了50%以上,最低者也不低于30%。
根据上诉数字显示,一些专家对此感到非常忧虑,其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已经证明中国的汽车工业的繁荣不容质疑,但如此之大的产成品库存量说明了什么?那无非就是预示了中国汽车业的一次大洗牌即将到来,因为,在如此之大的产成品库存量面前,汽车厂家惟一要做的就是尽快消化掉这个沉重的包袱,不然将严重制约着长远的发展。其二,在消化如此之大的产成品库存量的市场竞争中,各个汽车厂家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再次使用价格杠杆来挤压别人实现自己尽快消化掉这些产成品库存量的目的。这样一来势必会形成市场竞争加剧,最大利润值集中于这个行业的龙头企业,最终造成汽车行业的两极分化。
原因很简单,在市场竞争中,当前中国的汽车企业多采取两个策略并进的办法,就是降低价格以消化产能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推出新产品占领新阵地。当然,在这样的竞争中如果谁慢了一拍那也会损失惨重的,而在这个行业中的小企业就不得不为自己承担更大的风险和在这次竞争中付出高额的代价,如果承受能力有限,势必就会造成危机,最终被淘汰出局。
产能盲目扩张藏风险
其实,库存的苗头早在年初就已显露。当时各轿车厂家公布规划时大幅提高产销目标,全年排产计划超过190万辆,平均每月接近16万辆。而现实情况是1-7月全国轿车共卖出99.89万辆,月均不足15万辆。
不过对于库存的问题,记者在各大厂家有关负责人处获得的反馈是“并不感到意外”:其一,这一数字相对整个市场而言并不算大;其二,等下半年市场迎来销售旺季后,足以消化此库存。有分析人士称,库存较多的车型往往都是热销车型:比如捷达库存最多,但也卖得最好;POLO两厢、爱丽舍等同样都是市场上的主力车型。之所以有库存,是因为供需双方存在结构性时间差,随着时间推移库存将慢慢消化。
话虽如此,但由此引发汽车产能过剩、投资过热的话题并未就此停止。由于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与国际上相比明显落后,库存增加背后有着深刻背景。据各地上报的“十五”工业规划,到2005年,全国规划汽车生产能力不低于622万辆,超出汽车“十五”市场预测需求310万辆近一倍。新一轮“汽车热”后面,确实隐藏着重复建设问题。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分析这一情况时指出,2005年我国取消汽车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限制后,汽车市场将与国际汽车市场融为一体,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将使我国汽车生产企业面对严峻的挑战。在生产组织和规模与国外相比差距如此之大的情况下,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产能扩张存在巨大风险,一部分企业必然要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汽车业的繁荣造就了其暴利的产生,相反,汽车业的暴力也是汽车业繁荣的最最有效的推动力
其实,投资过热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这个行业存在暴利。不然有谁还会投资这个领域呢?这是再简单的道理了。那么,中国汽车业的暴力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很多人都在说中国的汽车市场是暴利的市场,可是这种现象的产生是谁造成的?单方面的提高价格是不能市市场接受的,只有供需的平衡才能使这种暴利得以滋长。
从某种角度讲,中国的汽车市场的暴利使消费者自己造成的。试想一下,一辆造价5万的汽车如果买到20万仍然有广大的消费群,厂家有什么理由不加价!
中国的汽车市场的不成熟很大程度上是汽车消费者的不成熟,中国的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还停留在想当然的程度,对所购买车的了解实在是少之又少。为什么电视机电冰箱的市场没有暴利的存在?是因为大家都了解起构造,了解其性能!而汽车对于消费者来说则不然,人们还停留在感性选择的阶段。因此,人云亦云!不去学习如何选车购车!要使中国的汽车市场成熟起来,消费者就必须先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