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坟前想起慈禧的诗
文/孙玉良
清明节,又到了上坟的日子。
唐朝诗人杜牧有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魂牵肠断的是,在清明这几天想起了地下的父母先辈,心中默默叨念:你们还好吗!坟前点上纸钱,寄托哀思,熊熊火光中,仿佛看到熟悉的面庞在微笑。添上几锨土,便有了一种踏实的感觉,跪下磕四个头:不孝的子孙看你来了。
送钱给先人,为什么采取“烧”的办法?还有那些花圈、花篮、纸车、纸马、纸楼、纸的金银元宝,付之熊熊烈火,便以为先人能够收到?我研究了半天,窃以为是将“烧”字谐音为“捎”字,阴阳两隔,通过一把火,将后人的孝顺与思念“捎”给先人。人世间你如果过得好,就让你在那边过得更好;人世间过得不太好,就让你在那边脱贫致富,翻身做主人。遇到不好办的事,可以用这“捎”来的钱“腐败”,打点那难缠的小鬼们。
不时地听到远处的坟莹,有凄切的声音,那是有女人在哭。她一定想起了地下的父亲或母亲,想起在世时没有好好孝顺他们,从而遗憾终生。也许,她活在世间,觉得很难过,丈夫外遇了,儿子上学没钱了,在村中又挨欺负了,自己生病也要不久于人世了,……父母活着的时候,她可以在他们面前撒娇,可以在他们面前哭诉,可以让他们拄着拐杖,去找人家理论替自己做主。而今,这一切都不能了。没爹娘的儿女,象断线的风筝,无依无靠,不知飘摇到什么时侯,才是个尽头。
我很幸运父母仍然健在,让我有机会和他们温馨地住在一起。我希望这样的日子,一直伴我到老。人到八十的时侯,还有一位百岁的父母宠着,该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上天最大的眷顾,不是送给你金钱和虚名,而是送给你健康啊。如果能够保佑你全家健康长寿,那必定是你前世里积下数不清的德行。不求大富大贵,但求有粥一碗,一家人睡个自然醒,共同欣赏明天的日出,足矣!
我都四十出头了,但母亲仍象孩时一样宠着我。早晨天不亮,就急着起床给我熬香喷喷的粥喝。她有起早的习惯,熬熟粥后便叫我“懒猫”起床,该吃饭了。我的媳妇,娶过门后便随我享受这一崇高的待遇,女儿一样。棒子面这个东西,曾是落破的慈禧吃过的,当时她问,这么好吃的东西,叫什么名字?李莲英回答叫棒子。慈禧说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能叫棒子呢?该叫“御米”,后来经讹传讹,“御米”便成了“玉米”。我家的日子虽不好过,但能天天吃上帝王享受过的“御米”,也便很知足了。我的肚子爱着凉,母亲的土法,是用力地给我在小肚子上往下按摩,边按边叨唠着“食啊食啊往下行,别让小小子肚子疼”,一直按到放个响屁才肯罢休,然后熬上一碗姜汤,放上一小把红糖,逼我盖上几床被子捂汗。这个娘特制的良方,一直伴我到中年。
中国人的习惯,是父爱无私,母爱无私。父母对孩子的好,儿女连一半的爱也拿不出回报的。今年清明节,父亲因为身体欠佳,嘱咐我替他上坟,拜祭已过世多年的爷爷。我学着别人,叨念着烧纸,给爷爷奶奶汇去冥币若干,在坟前添土,让爷爷奶奶住得安心。听到旁边坟上有人哭诉,突然地也悲从心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我们奋斗一生,难道这就是那永久的归宿吗?
这样想着,眼泪不由自主,哗哗地流了下来。
人非草木,谁能无情?既便那个以凶狠、残暴、善于弄权、阴险狡诈著称的慈禧老佛爷,其实也有慈祥孝顺的一面。她在祝母亲七十大寿时,曾经赋诗一首:“世间父母情最真,泪血融入儿女身。殚精竭虑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谁能想到流传至今的这么有情有义几乎成为人们口头禅的诗篇,竟会出自那个遗臭万年的恶妇人之手呢?
慎终追远,不如孝敬眼前。买几样小菜,烫一壶美酒,象老莱娱亲一样与父母开怀畅饮,谈天说地,比在坟莹前悲切有意义的多。
这便是我清明节祭扫坟墓后最大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