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官员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各级政府热衷去做的一件事是:编制“人才规划”,确立“人才战略”,推出“人才工程”。这不能说纯粹是作秀,也确有对人才的需要;官员及政府对人才的重视不能说仅仅停留在口号中或在文本中,也确有一些资金、住房等物质待遇上的配套。但天天讲尊重人才,年年讲人才引进,人才状况又如何呢?可以说人才短缺的状况基本没有改变:引不进人才,留不住人才,培养的人才又成为人家的人才。
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引进人才吗?是物质条件欠缺还不足以吸引人才吗?曾经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今天经济总量已是世界二把手了,财力上的问题不再可能是引进人才的主要困难了。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这样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始终不能摆脱人才短缺的窘状呢?关键是没有在制度上把人才当作人才,而是根据长官的意志、感受来确定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人才仅仅是解渴的“水”。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始终把“求贤若渴”看成是官员治国安邦的美德。时至今日,许多官员无求贤之心,却会演求贤之戏,都与此种文化不无关系。“求贤若渴”固然值得称颂,那么为何不“让位于贤”呢?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欠缺,同样也是当今社会的痼疾。
人才是口渴时的水,没有比这更可怕的制度设计了。口渴时,你是水,是人才;不渴时,不需要水,你不是人才;水过剩时,你就是祸水了,不仅不是人才而是一个犯上作乱的刁民。大凡是人才,智商不会低到连这一点都想不到,因此,他们绝不会上此种人才策略的当。更可怕的是,“口渴”或“不口渴”,谁说了算?显然不是被当作“水”的人才说了算。“口渴”时说“不口渴”,“不口渴”时说“口渴”,受得了当权者此番折腾的除了投机钻营的小人和见风使舵的两面派外还会有一个真正的人才吗?现实社会为什么不缺小人和两面派而唯独缺人才,是否与此种人才战略有关?
得过且过者消耗有限不大会口渴不会想到水,寻欢作乐者有酒肉饮料相伴不需要多少水,行将就木者需要水时感觉不到需要水,见钱眼开者收受了好处不需要水时也会说需要水,武大郎之流宁可口渴也不愿意让比他个子高的人给他送水。人才工程如果落入这些人手中,中国永远只能用衬衣换飞机,中国永远只能是产品的代加工地而不是创新创意的原发地。
真正的人才战略的核心,不是“求贤若渴”,而是“让位于贤”。让真正懂得渴而又能解渴的人才来当政,才是解决人才短缺困难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