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有必要重新评价转BT基因大米的安全性——评《生殖毒理学》杂志文章表明食物中的BT蛋白可以进入胎儿


    最近,一些网友向我推荐,让我看一看《陈一文:加拿大在孕妇血液与胎儿中发现转基因玉米Bt毒素》的文章。因为没有时间,我一直没有看,而且,我也知道无论中国人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不过,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最终我还是看了陈先生所说的那篇文章《Maternal and fetal exposure to pesticides associated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in Eastern Townships of Quebec, Canada.》(全文见http://somloquesembrem.files.wordpress.com/2010/07/arisleblanc2011.pdf)。

    首先,我国目前非常讲究的是程序正义和背景清白,那就考察一下它的背景。这篇文章发表在《生殖毒理学》杂志(Reproductive Toxicology)上,该杂志是由欧洲畸胎学学会( European Teratology Society
)主办的,2005年的影响因子是1.8,这个杂志据说还算是比较负责的杂志。目前上面说的这篇文章已经被电子出版了,可以在PUBMED和ELSEVIER上查到摘要和原文。该文的作者都是加拿大人(名字都不像中国人的)。所以,按照大家普遍的标准,这个文章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其次,作为研究人员,我就要看方法。该文章检测了好几种常见的转基因食物可能携带的非天然基因,其他的我没有研究过,只谈谈对于BT蛋白的问题。该文章采用的是商品化的双抗体夹心法的ELISA检测试剂盒(Agdia,
Elkhart, IN,USA产品),操作也是完全按照说明书进行的,没有任何问题。而且,血液采集也是经过当地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所以,研究是正规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结果,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30位当地中产阶级怀孕妇女的血液中,有93%(28/30)可以检测出BT蛋白Cry1Ab,而其所生出的孩子的脐带血中有80%(24/30)可以检测出该蛋白。不仅如此,在当地非怀孕的妇女血液中亦有69%的样品中,可以检测到BT蛋白。由于当地可能涉及的转基因食品种类很多,从转基因玉米到食用转基因玉米饲养的牛的肉和牛奶,因此,研究没有说明这些妇女和胎儿血液中BT蛋白的来源。

    应该说,这个结果相当令人吃惊,因为该文的作者也阐明,他们的结果是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因为没有人会去检测人血浆中的BT蛋白。他们也认为,从优生学的角度看,胎儿发育过程中,对于有毒物质是非常敏感的,有些对成年人无害的物质,则可以引起严重的畸形。所以,这个结果提示,今后应该关注孕妇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能对胎儿发育带来的问题。

    不过,这个结果也是我曾经说过的,那就是BT蛋白可能可以以完整的形式进入人体,而不是像那些说我“妖魔化”转基因的人所说的,“只能被消化为氨基酸才能吸收。”所以,我感到欣慰的是,终于有机会证明,我并没有“妖魔化”转基因,而是有人在“妖魔化”我的看法。这些人欠我一个道歉。

    这个结果更同时证明我曾经说过的,在推广转基因食品前,应该评价其适宜的人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吃的。现在表明,BT蛋白可以经由消化道吸收,进而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所以,孕妇应该是不适合吃转BT基因大米的。这也是为什么2005年亨氏米粉中出现转BT基因大米,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严重问题的原因,也是我对于前两年湖南等地转BT基因大米悄悄上市很担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有关部门还是应该考虑加强管理的问题。

    同时,我也呼吁有关部门重视,对于转BT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研究问题,回避是不可取的。现在,已经证明BT蛋白可以进入胎儿,恐怕就不能进行无害认定了,必须进行研究。我认为,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指示是最重要的。其实,网友向我推荐陈先生文章时,就询问我,是否可以在中国进行同样的检测。我立即回答:“不可以。”但这不是学术层面的,因为该文章采用的双抗夹心ELISA检测是最为常规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只要有试剂盒(商品化的试剂盒是可以容易获得的),根本用不到太高级的研究人员,一个硕士生就够了,一个技术员或者化验员也可以胜任的。但是,关键是没有这样做的意义。没有国家有关部门的指示,我是不会做这样的检测的,这样的试验也是不会得到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换句话说,也就是不能科学进行的研究。所以,这已经不是学术层面的问题了,是我力所不能及的。我也请网友们能够理解。在这个问题上,只能期待有关部门进行立项研究,并向社会公众提供严谨和科学的数据与解释。

    不过,为了我国怀孕母亲和胎儿的健康,有关部门应该严格管理转基因食品,特别是关注BT蛋白的问题,防止BT蛋白等物质进入胎儿体内,造成对胎儿的潜在影响或危害。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学院路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