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稿边笔记


鲁迅先生1924年7月14日至8月4日,在西安住过21天。
    鲁迅西安行的主要工作是应邀在西北大学讲学,7月20日“暑期学校”开学典礼,21日正式上课。自21日至30日,九天中授课12次,合计12小时半。“前11次是在暑期学校,讲题为‘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最后一次仅半小时,是在讲武堂对士兵讲的,但内容仍为小说史。”演讲稿由西北大学国文专修科两位学生昝健行和薛声震记录梳理,后寄鲁迅校订修改,近三万字,收入西北大学暑期学校《讲演集(二)》。1957年7月,又发表在上海《收获》杂志创刊号上。
    当年交通大不方便,鲁迅西安行耗在路上的时间超过半月。由北京来西安走了八天,7月7日动身,14日下午抵达。返程是九天,8月4日启程,12日夜半抵京。来程和返程均是一路坎坷,交通工具是火车、汽车、船、骡马车,还有一段步行。7月7日晚“登汽车向西安,同行十余人,八日……下午抵郑州。”(《鲁迅日记》。汽车一词袭日文习惯,实是火车。)9日上午由郑州坐火车,“夜抵陕州”,10日晨坐船走黄河向陕西,“夜泊灵宝”,“11日,晨发灵宝,上午遇大雨逆风,舟不易进,夜仍泊灵宝附近”。“12日晴,晨发舟,仍逆风,雇四人牵船以进,夜泊阌乡。”“13日星期,晴。晨发阌乡,下午抵潼关。夜宿自动车站(汽车站),腹写(泻),服Help两次14粒。”“14日晴,……用自动车……下午抵西安,寓西北大学教员宿舍。”这是鲁迅日记里写到的来程。返程照样还是难行难受,特别一处是,由郑州坐火车走京汉路,行至内丘,“其被水之轨尚未修复,遂步行2里许。”
    鲁迅在西安,游了碑林,孔庙,大小雁塔,灞桥曲江等。看了五场秦腔,有《双锦衣》、《大孝传》、《人月圆》等。给“易俗社”题匾“古调独弹”。在西安期间,走街阅市购买碑帖古物颇多,《鲁迅日记》里均有细述,有趣的一则是,“12日晴……夜半抵北京前门,税官见所携小古物数事,视为奇货,甚刁难,良久始已。”鲁迅居停西安间,还有一些趣事,孙伏园先生记载,“到西安后某日,鲁迅先生很风趣地带着初学来的陕西方言对我说,‘张秘夫(即张秘书,长安土语把秘书的‘书’念作‘夫’音)要陪我们去看易俗社的戏哉。’”单演义先生记载了康少韩的一段话,“有一次鲁迅先生、段凌辰先生、还有我,同游大、小雁塔及武家坡,返至城东南原上,伫立回望,段先生指着庄严的小雁塔说:‘似老僧入定。’鲁迅先生当即遥指艳丽的武家坡说:‘如美女簪花。’我与段先生齐鼓掌称赞,说是一副绝妙的对联。”
    鲁迅对自己的西安行很自谦。“我剪下自己的胡子的左尖端毕,想,陕西人费心费力,备饭花钱,用汽车载,用船装,用骡车拉,用自动车装,请到长安去讲演,大约万料不到我是一个虽对于绝无杀身之祸的小事情,也不肯直抒自己的意见,只会‘嗡,嗡,对啦’的罢。他们简直是受了骗了。”(《说胡须》)
    还有一点须说,在鲁迅来西安之前的10个月,康有为1923年9月末应邀到西安讲学,讲演11次,住行两个多月。在当年,康有为康圣人负旧势力之尊,鲁迅则有文化新进功德。套用时下一个时尚的政治术语,西安在当年还真有那么一点“包容性增长”的意思。

                                                                 穆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