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刻意 第十一讲


         禅说庄子.刻意   第十一讲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这一段为什么留到下面来讲呢,因为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日常修为,如果以这个来修观,在平常打坐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用这个来料理自己。然菩萨打坐的时候就念这个嘛:“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自己要反复检点是否做到这样了。在禅法里边,首先就是要静虑,对自己的思维要过滤,哪怕山泉水,刚打出来的时候,也许是浑浊的,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处理,使它变得洁净纯粹。瓶装的矿泉水质量很好,但价格也就不一样,贡嘎山的矿泉水比油还贵,五公斤就四五十块,相应五公斤的油也不过是四五十块一桶,有这么值钱?

 

我们的心,当然要比这个更值钱,我们修禅,修定,哪怕是小定,也要纯粹而不杂,不然怎能谈得定呢?纯粹不杂也是一种精神内容,只是没有那么多杂质,清透纯净才会有定,它也是一个引而未发的判断力在自己的心里,心无时无刻都处在这个状态上,这就要我们逐渐养成纯粹而不杂的习惯。

 

以前我是一秒钟就有成百个念头活动,现在念头都懒得动了,但现在我都是比较难以入睡的。青年的时候修定修观,每天在座上都有几万字的东西在头脑里边跑一遍,跑两遍。我那本《诗词杂录》,第一部分叫“柏桑集”,是在康定新都桥农场上柏桑中队时写的,所以叫“柏桑集”。那时候在监狱里不敢玩文字,只能自己偷偷写,写完了就烧掉。每写一点都要反复斟酌、修改乃至背诵,百多首诗词歌赋至今全能背出,这样反反复复地,入睡自然比较难了。哪个时候年轻,精力旺盛,现在年龄大了,连打妄想的本钱也不够了,尽管入睡也还是很难,但是念头的频率比起以前,估计百分之一都不到了,精神的时候念头多一些,困得时候精神就差一些。

 

打坐的为什么要禅茶一味,就是怕晚上昏沉,喝喝茶,使自己清醒一点,兴奋一点,兴奋还能入定?修止观是要有精力、有精神才行,精力差的就没有修止观的资格了。为什么有童子功的容易入定?因为精气神足,又没有什么妄想,只要老师指导得法,入定就比较容易。一般安了家,耗了精神了再修定就很艰难了。入定是一种纯精神的透出,锁定在相应的目标上。精神不够就很难入进入,老头子有几个能入定的?坐在那里不过清静清静而已,现在让我去入定就很艰难。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静就是守一,就是如如不动,动亦如如,它永远都是处在这个份上,心体也是静一而不变。在我们的念头的往来之中,能看到背后静一而不变的这个真如,就叫破参。我经常用过去、现在、未来这么一种感觉来说,无穷的过去己归寂灭了,无穷的未来也在寂灭之中,就是“现在”这么一个狭隘的门缝,把我的心体束缚住了。

 

如果会过头去看,无穷的未来都寂灭了,未来也处于一个寂灭状,就是“现在”这么一个时间点在折腾,只要把现在这个折腾心一放下,就定了。把现在消融到过去未来之中,这样一方面能得定,一方能知道什么叫一切智,一切种,一切智智。在这里才能明白“静一而不变”的大道,就是我们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我们心体的本质。

 

“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道家常把淡而无为挂在嘴边,这涉及到养生上来谈也可以。因为现在我们都非常注重养生,像袁姐姐煲那个陈皮黑豆,我一看就喝不下去,下午还能喝一点汤,上午根本喝不下去。“淡”就是心没有那么多七情六欲、酒色财气、荣辱是非,自然心就淡了。我们伟菩萨,那么大的一个公司,要处理各式各样的事,谈无为那可不行。但是有为一定得在无为的基础上,放得下,提得起。不能白天在忙,晚上也睡不着觉,如果心里老放不下,也是无能的表现。如果放下了,一定睡得着。成都宝光寺有副对联很好:“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我们干事,那怕非得要干成功,也得有“不了了之”做我们的精神后盾,才不会把我们弄得那么劳苦不堪。

 

作为养生来说,对于眼耳鼻舌、五脏六腑,各种养护的药都去吃,起不起作用呢?是药三分毒,通过吃药有为地把我们的生理机能料理好,未必能如愿。大家回顾前面所讲的“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言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这样多好啊!

 

只要能淡化我们精神生活中多余的内容,就已经接近无为了,不刻意去四方投医,求华佗,求扁鹊,能淡而无为,生命就能健康,就能长寿。很多人吃药都把命给吃坏了,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服用外丹的,因铅汞重金属中毒就死掉了。当然里边还有很多壮阳的药,吃了之后,精神好得不得了,亢奋不已,结果虚耗过度,早早就赔上了性命。真正符合道家修炼精粹的,就是淡而无为。

 

成都疯道人王家佑先生说“刻意主动地去调呼吸,这个呼吸未必调的好,反而是睡着了,无思无虑,那个呼吸就很顺,就能达到自己所能的最佳状态。”上了年龄了的,如果酒肉过多,鼻息肉肥大,晚上睡觉打呼噜就厉害,呼吸很不顺畅。只要我们平时养成这个淡而无为的精神和生活习惯,岂止呼吸顺畅,睡眠安稳,神闲气定这种品味格调多高啊!这才是养生之道的秘诀。一定要在淡而无为上好好地料理自己,别让身心去瞎折腾。

 

动静,从根本上来说都要恰到好处才行。饥来弄饭困来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人就是遵循自然之道而生活。但是现在的人,当吃不吃,当睡不睡,不守子时,凌晨两三点还在忙,这就是大悖于天行。我们冬天添衣,夏天减衣,避暑避寒就可以了,千万别刻意在自己起居饮食中去妄加添减。有些同学到我这里来,登个八楼就气喘吁吁,因为出门有汽车,上班或回家有电梯,两条腿子根本没时间去锻炼。我们这两双腿就支撑者我们这个一百多斤,让它经常动一动,就是天行——腿不走路用它干啥?生它干啥?腿子不动,不会走路登山了,就是有悖于天行。人老腿先老,如果腿不灵便了,那就大麻烦了,与天同道,就是养生之道。养生就是养我们的精气神,不然它们虚耗,在我们的“生命银行”、“健康银行”里,把他们储起来,让它充盈,千万别让它有所亏损了。

 

夫有干越之剑者,钾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而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越王勾践的那把宝剑,现在中国博物馆里,两千多年了,从土里边弄出来时,还是寒光射人,一看见心里边就打寒颤,一点锈气都没有,还是那么锋利。现在的金属冶炼专家也不知道它是用怎么铸成的,居然那么精美,那么锋利。在古代,你的兵器锋利,在战争中你就占上风。干越之剑,有专家说是浙江干溪越山所产的宝剑;也有专家说就是吴越之剑,干作吴讲。总之是国之利器。既是国之利器,就不能轻易示人,一定要秘藏起来。

像我们中国的秘密武器,大家根本看不见,国家也不会宣扬,只是在不得已的时候,才会拿出来让人看看,以威慑对方。不论是在政治上或江湖上,自已的长处一定要藏起来,绝对不能让别人知道我的套路,那我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别人对你莫测高深,也就不敢轻举妄动,在《道德经》里这叫“能示之不能”。宝之至也,对于至宝,一定要倍加珍惜与爱护,千万别把它给糟蹋了,贱用或贱卖了。

 

这个至宝就是“精神四达并流,上达于天,下及于地,无所不达,化育万物不可为相。”《大宗师》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说天人合一,整个宇宙,整个自然,是天之所为;社会的文明,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这是人之所为。天之所为,严格来说我们所知道的宇宙自然,都是我们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内容,佛教说心生种种法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万年以前,有这些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吗?有这些电灯电话和互联网吗?没有,这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我们人类用“心”把这些弄出来的嘛。

 

这里边说精神并流,无所不及。我们的精神就是与大道同在的,同体同量的,所以古圣人说“我即宇宙,宇宙即我”。我和宇宙,一而不二;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佛的法身遍及三千大千世界,无所不在,我们也是如此。我们所见的山山水水,宇宙自然与社会的一切,都是精神里边流出来的,并且无所不及,上及于天,下盘于地,士农工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包括物理学,天文学、哲学、生命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一切学问,都是人心所化现的,万事万象无不发乎于心。

 

这个心又是什么?这个心就是道。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大道在生化万物,生生不已;我们的心也在生化万物,生生不已,心与道是完全合拍的。我们怎样找到共同点?怎样在这个地方入道,养道?庄子在道教里地位没有太上老君高,道观里边供着太清,玉清,上清。南华真人的地位还是放得很低的。尽管如此,把庄子和他们放在同列,还把庄子看小了。应该和太上老君同列,才不会亏待了我们这个前辈,它这里边的语言,无论放在佛教里,还是放在其它地方,都是最高最高的了。

 

“不可为相,其名同为帝。”相者效法,不可为相,他没什么具体的形象,方的园的白的都不是。你若要去效法它,就是头上安头了,骑驴找驴,这交是不可为相。《楞严经》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可及。你就别去瞎忙乎了,当下它就与你是同在的啊。

 

讲庄子的时候,我反反复复的谈道德,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德就是生命之德,生命的功能没有受到亏损,没有受到伤害,心肝脾肺眼耳鼻舌,它的功能完备无损,这就是德。养生养德,就是要保护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就是要保护好自己的五脏六腑,使之功能无亏损,就是全其生命之德了。它们的功能自然释放出来就是道,它离不开我们的生命,离不开我们的自然性。所以先秦道家讲的德,不会过多地附着社会性,不会过多附会于社会性的、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

 

德,儒家讲是社会性的,但是道家讲是自然性的,讲养生养命,当然学道家的好。所以讲德,我们就一定要牢牢地把我们的这么一个生命体护持住,在这个基础上展开来,干我们该干的事,不管干什么,都得有本钱才行啊,“帝”就是大道,就是自然之道,并不是指天帝或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