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与“市场”的脚色转换
最近菜农的菜买不上价,急人哪!市民买菜还不便宜,也急人哪!于是就在讨论这样的话题:“不找市长找市场”和“不找市场找市长”。
农业进入市场,必然要找市场,没有市场,种出来的东西销不掉,或者市场不对路,这就显示市场比市长重要了;去年菜价上长,供需不足,政府要求市长抓好菜篮子,市长们苦心动员农民种菜,这菜是该收获了,可是市场又不灵了,反过来又要找市长,因为是市长让种的啊!市长显然是不能不管,强国论坛有一个网友直言不讳的喊出:“呼吁政府伸出看得见的手拯救菜农兄弟!”我以为这句话很现实,值得所有人思考!
专家都在说话,媒体也在评论,我以为许多评论都不如这句话实在。
《新京报》有一篇报道说:《蔬菜流通成本被指高达70%》,这种分析确实有以偏概全之嫌,本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中科院研究员汪同三(专栏)表示,中国流通业费用的几个数字让人震惊,全世界82%的收费公路在中国,流通成本占50%-70%,成本太高。说实在话这话很不负责任。因为运输过程不只是一个公路收费。
专家说中间环节费用太高,这些专家显然是吃干饭的。从山东到北京一斤蔬菜的运费保底价如果是x元/每斤,一个简单的道理,产地几分钱的一斤的蔬菜和几元钱一斤的蔬菜,运输成本一样的,效益就很不一样了。价钱非常便宜就显得运输价格非常高,而价格高的蔬菜运输的积极性肯定高。大蒜产地价6元一斤,一斤加一元运费如果是合理的话,那么一毛钱一斤的包菜加一元运费就显得非常高了,运费是蔬菜价格的10倍。所以菜价越便宜,长途贩运就一定越不愿意干,加上最近蔬菜集中上市,近郊蔬菜优势明显,长途贩运更不愿意干了。
这是真正的实情。
在各种各样的讨论争议中,价格成本,运输效益不能或缺,但是最有价值的是“市长”与“市场”的脚色转换。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在于寻找市场,因此农民一定要把握“不找市长找市场”,市场对经济的推动是直接的,效益也是明显的,市长要做的事情是培育市场,鼓励农民参与市场运作。
另一方面,当农民并不能把握整个市场,特别是当供大于求的时候,农民找不到市场了,市长的脚色就必须转变,农民就需要“不找市场找市长”。
两者必须是互相转换,相辅相成,市长的这种脚色转换才能彻底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机制。
去年蔬菜价格引领CPI,政府要求市长抓菜篮子,现在蔬菜种出来了,市长能袖手旁观吗?
农业的GDP很低,这是民生大事,天大的事。农民的利益在中国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中国农民人口多,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多地少,发挥土地的效益更加重要,如果市长只是依靠行政命令要求农民种菜,农民卖不出去了,就不管了,对农民的这种伤害是最直接伤害了中国农业,从这个高度看这个问题,市长的脚色不转换时肯定不行的。
看重GDP的市长,肯定不会做到“市长”与“市场”的脚色转换。
因此“市长”与“市场”的脚色转换现在并不是每一个市长都会明白,于是下一轮便是蔬菜的紧缺,或高或低,暴涨暴落,周而复始,直到农民驾驭整个市场才能消停。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