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是一个人的热闹
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此如大纛一张,万夫走集;雷电一震,阴曀皆开,则沛乎不可御矣!
——毛泽东1917年8月致恩师黎锦熙信《贯通大本大源》
按:近日有朋友在线上问:君山,怎么好久见不到你的文章了?我呵呵一笑,答:近来有点寂寞吧!朋友觉得奇怪:什么寂寞?我看你的文章一篇篇都震聋发馈,咋会寂寞?我又呵呵一笑,曰:那就近来有点热闹吧!朋友似有所悟,回过来一句:最近的确热闹,房地产问题又是众说纷纭,人民币升值问题也再次成为舆论重点,你要发声啊!我哈哈一大笑,无语。朋友有点晕,但不倒,继续问。
事实上,我很少写文章,过去发的文章多属加按重发,是更早之前写的旧文,有时候则把按语写成了新文。不是我不愿意写,而是我的确找不到作文的新理由。对房地产和汇率问题,早已经“振振有辞”,第一次介入对房地产的思考就一锤定音,鲜明论述:房地产调控的当务之急是“限定系统,回归市场”,把一“限”字文章做细做全做深刻(已得到现实的强力印证)!对人民币升值的争论更是连锅端,尖锐论述:“汇率”是个伪命题!
《中国住房已大大饱和》(链接)
问题在于财经界太热闹,准确说是太胡闹,没有真理,也不追求真理,甚至都不能静下心来哪怕是聆听一下“异见”的声音!2010年10月,就国际社会对“汇率”及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折腾,我也再折腾了一下,把2008年2—3月间提出的货币不是商品、“汇率”是个“伪命题”的理念再哭了一番,并给部分经济学家和传媒发了公开信,那可真是石沉大海、音讯全无啊——看来大人哭鼻子还真的不管用!期间,试图与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某委员、国务院参事室某参事沟通,人家一接过电话,颇有恼气,似乎还带有怨气——是不是“汇率”是个伪命题的说法冒天下之大不韪,严重“侵犯”专家们的注目礼呢?!
《哭“汇率”》(链接)
还能怎么办?难道再写文章同他们辩论?这有点画蛇添足,因为事理已一清二楚,而且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难道再写文章提醒他们注意一下学风?这方面的文章已写过多篇,而且也“叫嚣”过多次。难道再写文章骂几句?这有点不太符合本人一直在宣讲的注目致礼呀——那就寂寞吧!
朋友还在盘问寂寞与热闹,江湖上一句很酷的话跳了出来,跑了过去:
热闹是一群人的寂寞,寂寞是一个人的热闹!
================================================
本文写于2010年2月
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专家学者们之所以连篇累牍,是因为在基本理论层面欠缺火候,说白了,原本就不真懂。正因为不真懂,今日悟一事,明日悟一理,后天又开悟,老后天还可能豁然开悟,才华章一篇接一篇。其实呢?是在拿学术公器练笔!更有趣的是,专家学者们你推我搡,扭在一起,打成一团。外人旁观觉十分热闹,甚至以为这是学术繁荣。其实呢?两个字:胡闹!
——题记
经常有朋友问我:君山,最近又写什么新文章了?
其实,我很少写文章,特别近一二年来,新文章写的很少。通过Gmail群发的多是老文章,不过是根据最新一些事态加按语,有时候如感慨比较多,按语就成了篇,如此而已。因为这一点,颇有影响的草根网向我提过意见:读者们更喜欢新文章,老文章没法子重点推荐呀!
老实讲,不是什么江郎才尽,我完全可以写很多文章,相对媒体上充斥的无数长篇短论,立意可能还不会俗。之所以很少去写,既因为没那份闲心儿,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至少在哲学社会科学上,不论哪个领域,能写的基本文章实质上极其有限,因为基本理论应该是相对稳定和简单的。
对那些经常华章翩翩的人,不包括纯粹抒情或起居注之类的文艺作者,而主要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我是抱有严重怀疑的,经常替他们想一个问题:哪有那么多话要放呢?能不能一次把事实说清楚、把道理摆明白呢?认真一点就那么难吗?
根据个人的思考和观察,一个人之所以写很多文章,尤其就同一领域或问题连篇累牍,除了纯粹的标新立异之外,可能还因为四大发现:发现了新的事实,发现了新的角度,发现了新的稿费,发现了新的话语机会。后两个发现是世俗的,咱们不考虑,也完全可以理解,现在要检视的是:专家学者们为什么会不断发现新的事实和新的角度?
大家可能要认为这不以专家学者的意志为转移,乃新的事实或角度客观上呈现了。这不算错,但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在于:专家学者们之所以连篇累牍,是因为在基本理论层面欠缺火候,说白了,原本就不真懂!正因为不真懂,今日悟一事,明日悟一理,后天又开悟,老后天还可能豁然开悟,才华章一篇接一篇,其实是在拿学术公器练笔。
某专家在三十步外,于是笑五十步外的学者,拿笔写了篇文章;某学者在五十步外,于是笑七十步外的专家,打开电脑写了篇文章;三十步外、五十步外、七十步外的专家学者,又都笑起百步外的学者专家来,各自操起键盘,各写锦绣文章文章。就这样,文章越写越多,氛围越来越浓,专家学者们你推我搡,扭在一起,打成一团。外人旁观觉十分热闹,甚至以为这是学术繁荣。其实呢?两个字:胡闹!真知属于沉潜,从来与众声喧哗无关。
应该没有冤枉好人,可举两个明显例证:一是楼市问题,一是人民币“汇率”问题。近几年来,楼市和汇率问题都引发沸沸扬扬的大争鸣,热闹的时候各大媒体都开辟专版讨论,争奇斗艳,唾沫横飞,一大批知名专家和著名学者横空出世,迄今也是高效的名人生产线,连国际大嘴巴也竞相卷入中国楼市与人民币汇率之争。
我本外行,一直到2007年初,虽然也偶尔翻看《经济观察报》或《第一财经日报》之类,但宏观经济的版面是不留连的,很简单,看不懂。但由于工作需要,不得不关注和思考宏观经济问题,并先后涉入对楼市与人民币汇率之争,也相继论述自己的思考。如果要说感受,真应了一句话: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咱们的专家学者争得热火朝天,但相关的基本概念都不明白,甚至连问题是什么也没有搞清楚,四个字:一派胡闹!
表现在楼市之争上就是各方对价格是怎么形成的本质问题没有搞明白,这也是既有经济学没有真正搞明白的地方。激于义愤,我于2007年初提笔撰写《准确认清市场机制,真正确立市场信心:对楼市大争论的梳理》(链接),提出一系列基本观点:1.均衡价格是在限定系统内达到的;2.均衡价格是限定系统内多数人通过购买力“投票”决定;3.泡沫就是脱离多数群众;4.自由竞争是有范围的,政府职责在于为自由竞争限定系统。并针对当时颇为流行的“政府保障论”提出:社会的需求是整体,只有一个市场,穷人需求不能够通过市场解决的观点似是而非,极其荒谬,置最基本的逻辑于不顾!
核心就在第一条:价格是在限定系统内形成的。但这其实只是个常识,略举一例,有个宝贝,成本在五块钱,只要不低于五块钱,就可以卖,越高当然越好,谁不图个多赚呢!于是拿到市场,面对黑压压的购买者——这当然是假设的理想情况,第一个报价,一块,不行;第二个报价,二块,不成——第五个报价,五块,嗯;第六个报价,六块,还行——第N个报价,N块,再看看……购买者不断,报价越来越高,不知道他们有多少人,也不知道他们有多少钱。显而易见,宝贝永远卖不出去。要把宝贝卖出去,就是纯粹玩投机和泡沫,也必须设定限度。或限定时间,如8小时内卖出,8小时内的最高出价者得之;或限定人群,如36人内卖出,36人中的最高出价者得之;或限定价格,如100元内卖出,100元内的最高出价者得之。
房价之所以一路畸高,正因为没有限定系统,特别是需求方陷入完全的无序购买状态,从而被供给方所利用,几成鱼肉。基于这一点,在文章最后(链接),我郑重呼吁要在一“限”字上下功夫:“当务之急是政府为楼市伸出‘看得见’的限定系统的手,把一‘限’字的文章做好,限期开发,限期销售,限垄断,限房价,限房型,限面积,限外藉买房,限投机购房,限对象,限多购,限用途,限空置——把限定系统的工作做深刻,做细致,做全面,做到底!”
尽管《中小企业导刊》以记者访谈的形式对我这一思考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但媒体和财经界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一部分人怀疑,说什么限定系统是回到计划状态。但后来尤其当下的调控政策不正是在做限字功夫么?前不久广东省佛山市委书记
这正是我很少写文章的原因,就同一个问题,我追求不写第二篇文章。事实上,就房地产问题,除了《准确认清市场机制,真正确立市场信心:对楼市大争论的梳理》(链接),再也没有写过第二篇,从基本层面讲,也不可能再写出第二篇,除非标新立异,或是发现新的稿费。二三年中,不少朋友与我交流相关看法,并敦促再发言立论,我都没能再提起笔来。有朋友还进言:君山,你应该拿出你嬉笑怒骂的功夫,给那些专家学者们提提醒呀!这时候我的逍遥劲便上来了:“天又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这并非全盘否定,专家学者们的文章可能有某些角度的意义,但如果没有基本层面甚至基础概念的清明,写更多的文章确实只是散布云雾,越是华章翩翩,越是云遮雾罩,大幅拉升社会成本,正应了那句话:你不说我还清楚,你越说我越湖涂。某种程度讲,在楼市问题上,老百姓不正是被专家学者们这样糊弄着么?
人民币汇率问题也大抵如是,将近十年,整个财经界吵得不亦乐乎,制造出好一批著名学者。2008年初,也因为工作需要,我涉入货币及汇率问题,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可爱的专家学者们又在争论一个莫须有的东西,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汇率,也根本不晓得货币的本质所在。非常不愿意刻薄,但想起的还是那四个字:一派胡闹!
拙文《“汇率”是个伪命题》旗帜鲜明,直接颠覆现行教科书所谓“货币是商品”的通行观点,提出货币不是任何一种商品,而是超越所有商品的契约和信用。文章公开刊发在《中国财富》杂志上,但还是人微言轻,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并且有多位朋友纳闷反问:汇率怎么会是个伪命题呢?我过去都炒过汇呀!我倒是再次操起键盘,对《“汇率”是个伪命题》再作解读,于是有了一个第二篇《货币问题:水怎么落?石何以出》(链接)。
楼市及人民币汇率问题让我对学者专家们为什么华章翩翩有了切身的感受和认识,他们其实是在拿学术公器练笔,同时也无意中折腾了社会公利。虽然最终决策不是专家学者们作出的,但话语权无疑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公共权力。从这一点讲,专家学者是应该担责的。但无论在楼市争论中,还是在人民币汇率的争鸣中,我们的专家学者很少有自我检讨的,这也充分反映当前中国社会道德之沦丧堕落,近乎恬不知耻。向来对人注目致礼,但还是忍不住要对这些可爱的专家学者们发一句问,三个字:羞不羞?同时也希望专家学者们日后就公共问题发言立论,一定要力戒浮躁,沉着,沉着,再沉着,尽可能避免半桶水晃荡。
大约一年前,一朋友约去拜访某著述等身的专家,我连摆手。华章翩翩余都难以忍受,况著述等身乎?在我看来,著述等身根本不是什么高智的表现,而恰恰就是无知的现形。俗话说得好:“真传一句话,假道万卷书。”正是在这一点上,个人喜欢孔子“述而不作”,更喜欢老子述亦不愿,《道德经》五千言只是应约之作,我想他们一定是把握到了大道至简。
当前,人类精神世界充斥无数的垃圾,就像今天的地球被无数的垃圾所充斥,“上穷碧落下黄泉,一路茫茫皆污染”。2009年中,专门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一》,大胆预言:有朝一日,人类将大规模自觉焚书(链接)。国良兄前不久发短信赠诗一首,深感其中的大气魄是人类社会乃至整个生物圈的当务之急,录以共飨:
尘雾锁大江,
天地何苍茫。
待到金日出,
万里一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