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都颂歌不断,通常的说法是:为了经略中原,取得变化全局的作用,中共中央决定把战略进攻的矛头首先指向大别山。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人民解放军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瞰制中原,直接威胁敌人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治,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有人甚至称之为“伟大的战略转移”。
其次,则是因为此次举动损失巨大,二野几乎打残。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兵团之一,刘伯承、邓小平统率的晋冀鲁豫解放军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129师,是一支身经百战的英雄部队。刘邓所部向以战斗作风过硬、善打巧仗闻名,因而在解放战争第一年取得了与华东野战军不相上下的辉煌战绩,这中间,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战略战术素养高、指挥能力强是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刘伯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最杰出的军事领导人之一,他身经百战,战功卓著,是有名的“常胜将军”,世人常将他称为中国少有的军事奇才之一。刘伯承对游击战、伏击战、攻击战都有深入研究,样样精通,处处显露大将风范。刘伯承指挥的许多战役,都是战术史上的典型战例,以致蒋介石不得不说,论战术之奇,刘伯承数中国军界一绝。
然而这支常胜之军在转战大别山的战略行动中却元气大伤,部队野战能力大为降低,以致在中原逐鹿中战绩欠佳。刘邓所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在战略反攻前,组建有1O个纵队和一个军共28万人。战略进攻开始后,刘邓率1、2、3、6等4个主力纵队13个旅共12.4万余人渡河南征,可谓兵强马壮。在鲁西南战役中,面对强敌围攻,刘邓指挥若定,充分发挥我军运动战特长,一举歼敌5.6万,受到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但在转战大别山的斗争中,刘邓所部却遭到严重削弱。从1947年8月到1948年2月,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艰苦转战6个月,部队减员5万余人,加之在进军大别山途中通过黄泛区时,被迫将重武器全部丢弃,致使部队作战能力大不如前。在整个大别山战役期间,刘邓大军12万可以专门找王牌打的精锐大军,变成了1支只能以避战为主的超级游击队,成为解放战争中唯一一支战力大幅下滑的野战军。
官方对于刘邓大军的损失一直没有明确的公布,但有几个数据还是公认的,即自根据地渡黄河时为12万大军,含5千地方干部,鲁西南伤亡1万左右,加上鲁西南部分俘虏,减去南下徒中牺牲掉队等损失,到达大别山时为11万五千人。而最后在临泉寨会师时,4个主力纵队只剩下5万6千人。当然,还有部分部队作为地方化的部队留在大别山了,这个主要是后来的12纵队和其他各纵分出的部队,合计2万多,3万不到一点。这样最后,刘邓大军约剩余9万人。
那么刘邓大军的损失到底是多少呢?应该是原始主力11.5万,加12纵1万2千,加后来补充兵员约3万(含解放区的新兵,当地新参军的,和俘虏兵),这样总共进大别山的兵员为15万5千(含地方干部),减去剩下的9万,可以看出刘邓大军在1947年8月到1948年2月总计损失了6万5千人以上,如果把南下路上和10纵柳林的损失计算进去,损失则在8万人以上. 这个减员数甚至超过了辽沈战役东野全军的伤亡。而且其中永久性损失比例很高。还有一个损失,是武器上的,尤其是重武器,挺进大别山前,中野炮兵空前强大,但到淮海战役时,炮兵还不及47年初的水平。其主要损失既在千里跃进大别山途中,这时主要毁弃的是重炮;其次就是在大别山斗争过程中,主要是山炮,重迫击炮等,(现在的资料表明,刘邓大军还是带了相当量的中小口径的火炮到大别山的,其后放弃部分火炮主要还不是因为炮弹打光,而是山地作战携带不便)。如果综合考虑人员和武器等损失,那么整个中野主力的战力在出山时,应该只有进山时的40%。不仅仅是火炮,重机枪也被放弃了不少,轻武器也有不少损失。
正是有鉴于此,当1948年毛泽东为打破中原僵局,为调动大批敌军回援江南而决定派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第1、4、6三个纵队10万人远征闽浙赣时,粟裕经过反复思考,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华野三个纵队过江后,虽可给敌“以相当震惊、威胁和牵制”,但我也因此带来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难,“我三个纵队渡江后,在转战过程中,预计会有5万人的减员,如果留在中原地区作战,以同样的代价可以歼敌三个至五个整编师。”毛泽东在认真听取了粟裕的汇报后,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决定华野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留在中原战场与刘邓所部协同打大的歼灭战。此一战略改变,为后来中原战局的发展所证明为完全正确,否则粟裕所部的遭遇有可能比刘邓部队更惨。
后来因为跃进大别山的策略制定者是第一代领导核心,而执行者是第二代领导核心,于是这次原本失败的行动也就跟着他们伟大起来了。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无法粉饰,也没办法涂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