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买入低估的股票,上涨后卖出,是一种价值投资的方式;对于高成长的股票,就是买入持有,也是一种价值投资的方式。不过对于牛短熊长的中国股市来说,“价值投资”只能让你所有的价值付之东流。
2007年中国股市大牛市的那年,所有都在喊“价值投资”,还有人写了歌“打死都不卖”。这种故事,在当时大牛市的背景下,你不想听到都有人半路拉住你,告诉你某某因为一个偶然的因素长期持有,几年后打开账户就是10几倍的利润。还有就是被关在监狱的某某,因为在监狱,没有办法,放出来一看账户又是多少倍的利润。仅仅是这样也就算了,主流媒体也是天天教育大家,不要投机,要投资。这个时候的股民说价值投资的时候,就是小时候戴了红领巾少先队,非常的骄傲。然而,步入2007年11月及2008年初,在2007年牛市被股评家、分析师、机构都推荐的大蓝筹股一泄千里,诸如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一线蓝筹龙头股都已腰斩,股民损失惨重。
在我国的证券市场,市场上短线投资行为较普遍,投机是中国股市的主旋律。主要体现在股票换手率较高,与西方国家相比,“2004—2007年我国股票换手率普遍高出5—10倍”。投机行为盛行往往是股市出现动荡的直接原因之一,上证指数在2007年创下了历史最高的6124.04点,随即开始下行,一度跌至最低点1664.93点。至2011年4月,上证指数较长时期在2000---3000点一带。在中国股市,股市参与者对股市的预期、宏观经济的发展和上市公司是否盈利不存在直接关系,而是主要看参与者在消息市中的信息捕捉能力。
近来,市场上疯炒“稀土”概念股就是很好的例子。一些机构捕风捉影找些理由,就可以让一只股票在短时间内翻一番,甚至翻几番,真正意义上投资者并没有多少。翻开2010年的年报及2011年1季度的季报,我们可以看出,许多机构大肆加仓ST股及重组概念股,而对真正有价值的股票总会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所谓的“价值投资”理念辩解。中国股市的投机理念盛行,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是不符合的。
资本市场天然就是一个商业市场,它以经济利益为衡量一切是非曲直的标准。中国股市如此,企业却并非如此。首先,占据国内股票市值绝大部分的权重股多为央企,如三大银行、两大油企、一大电信、N大钢厂 / 煤矿 / 电企,这些企业的实际经营目的,不见得是给投资者创造价值。拿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衡量这些企业,如同问一米等于几公斤。其次,大量的地方国企受地方政府控制,明目繁多的兼并重组、资产注入、无偿资产划拨、大股东占款和关联交易,种种行为与市场经济中的理性经济行为相去甚远,让投资者很难理性地分析企业的真实投资价值。第三,民企倒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开展经营活动,但相当一部分民企的经营业绩,却并不由其经营管理水平所决定,而是取决于各种难以衡量的“关系资源”,各类房地产、矿业企业尤其如此。
新中国股市都已20岁了,该算是成年人了吧!20年来,中国股市为何依然不成熟呢?除了上面几个因素之外,中国股市20年来,难以走出“圈钱”怪圈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看看经过多次修改的新股发行制度,总是难以摆脱利用强权强取豪夺社会公民财富,而制造个别富翁的孵化器。
近日,在各大论坛非常火的一条消息充分证明了中国股市的投机气氛。消息称,律师金先生在加拿大留学时曾到美国炒股,有赚有亏,也算积累了一些经验。2010年年初他回国后重入股市,第一件事就是研究A股市场里大盘蓝筹股的财务报表,挖掘长线黑马。那段时间,他逢人就说价值投资好。可是两年以来的炒股经历却让他迷惑:在A股市场做价值投资最后总是被“忽悠”,而投机追逐垃圾股却赚得盆满钵满!
股市要做到人本化,一定要治‘本’,‘本’固则体强。中国资本市场“圈钱”的本性一天不改,中国股市的投资价值就难以形成。20多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告诉你:炒蓝筹股被大幅套牢,炒st股赚盆满钵满!
巴菲特价值投资为什么不适合中国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