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提高个税起征点不会让国家“吃亏”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讨论开始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看点就是审议调整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也就是俗称的起征点,将由现行的每月2000元提高到每月3000元。

  对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这件事,老百姓特别是更大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期盼已久,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有关”部门对此一直持消极态度。所持的最主要一个观点就是所谓提高了起征点并不能够让广大中低收入者得到实惠。不论这个说法有无道理,至少,其背后的真实动机也显而易见,这就是担心提高起征点影响财政收入。

  何为财政收入?实际上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抽泣的一切资金的总和。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据此,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也需要考虑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但实事求是地说,要说一点都不影响财政收入也是不现实的。据匡算,如果将个税起征点由现行的每月2000元提高到每月3000元,房价全年约减少财政收入1200亿元。

  固然,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目的也是为了用之于民,但就感觉上看,如果个人所得税负担加重了,就意味着更多的钱要从老百姓的腰包进入国库的铁门。说句大实话,个税起征点设置过低了,就意味着国家从老百姓那里多拿钱。反之,亦然。直观上看,由于提高个税起征点,这一次国家是实实在在“吃亏”了,但如果将视野放宽一些,国家在这件事情上并不一定“吃亏”。

  为什么说提高个税起征点不一定意味着国家就要“吃亏”呢?道理很简单,这就是要放水养鱼,而不是要竭泽而渔。国家集中力量干大事没有错,但要让老百姓勒紧裤腰带来“办大事”就应当慎重了,这只不过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在老百姓富起来的基础上“办大事”。事实上,如果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财富更多被国家收走去“办大事”了,影响到老百姓的实际支付能力,绝对是得不偿失的办法。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过敏财富的蛋糕做不大,即使国家切得比例再大,这一块蛋糕也没有多大。

  现在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问题这就是要立足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些年来,我们的扩内需过程中想了不少办法,如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下乡、改善流通网络等办法,虽然有些效果,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国内市场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最主要的障碍就是老百姓没有钱。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不解决好支付能力的问题,其他办法都是瞎掰。恰恰,个税起征点将由现行的每月2000元提高到每月3000元,在很大程度上会弥补扩内需的“短板”。 其中,工薪所得纳税人占全部工薪收入人群的比重会由目前的28%下降到12%左右。

  长远看,减税会让经济进一步活跃,国家获得的利益很可能会远远超过每年1200亿元的减收额。事实上,居民消费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如果居民消费上不来,经济增长将很难说具备可持续力。尤其对于广大中低收入者来说,应该具备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相比之下,减税的效果不仅体现在边际消费倾向上,而且更体现在对相关上游产业的间接拉动上。这些被拉动的相关上游产业既可以是汽车、钢铁等行业,也可以是房地产、水泥、建材等行业,还可以是电子、机械、轻功、食品、物流、银行、保险等行业。如果通过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办法让这些行业或多或少都受益,不仅可以夯实税基,让国家更多“挣钱”,更久“挣钱”,而且也可以增加就业机会,让国家能够在确保民生方面更加“省钱”。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基本上解释了提高关税起征点对国家来说是不是“吃亏”的问题。

  其实,上述道理并不难懂,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士也很明白,但为什么有关部门还对提高个税起征点不甚感冒呢?原因很多,但起码有一点是,现在提高起征点很可能要影响到当下财政部门的业绩,至少会影响到当年的政绩,而国家通过提高关税起征点所引致的收益可能会体现在有关部门的未来政绩上。至于未来谁去管平衡财政收支这档子事,只有天知道,或许还在上学吧。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不改变对财政预算质量的评价标准,更多“塞进”一些从长计议的内容,那么,官员的最为“理性”做法或许还真是竭泽而渔而非放水养鱼了。

  强调提高个税起征点对于国家而言“不亏”也是有前提的。如果提高幅度太小,不仅老百姓“亏”了眼前利益,国家也很可能“亏”了长远利益。反之,如果提高幅度太大,国家看起来过于“吃亏”了,影响到“办大事”的能力,老百姓的长远利益也无从谈起。

  目前看来,国家在减税方面已经没有回头路了,但有关部门却也有“止损”手段,如将现行适用40%税率的应纳税所得额并入了45%税率。这种做法虽说是为了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但目前来看,我国针对高收入中45%的边际税率在全世界是很高的。据了解,香港的个人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是15%,新加坡是28%,加拿大是29%,日本是37%,美国是39%。对于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关部门适当“找补”一些回来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国家需要用钱的地方有很多,不过,如果在“止损”上做过了,也很可能带来人才流失、抑制创业驱动力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不能忽视的现实问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着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现阶段央行已经多次采取加息和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抑制过剩的流动性,但目前看来,在货币政策基本上已经用到极致,再用下去,虽然理论上“无上限”,但代价很可能也会无上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在货币政策“紧一紧”的同时,在财政政策上适当“松一松”,或许会减缓一些抑制通胀的副作用。至于怎样在财政政策上适当“松一松”,提高个税起征点看起来是一个让老百姓不“吃亏”同时让国家更不“吃亏”的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