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致富,赶快当农民


如果想致富,赶快当农民


    投资客、企业家华丽转身,回家种菜、卖菜并不稀奇。但是张胜的卖菜却有点儿特别,他要的不是一个菜摊子,而是连锁的蔬菜超市。对他来说,经营蔬菜连锁超市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天时地利人和,我就进来了。”
  “天时地利人和”不是空穴来风。最近,罗杰斯来了趟中国。在自称“中国通”的罗杰斯看来,通胀是长期趋势。过去30年间,全世界农业普遍不景气,农民苦苦挣扎,而今后30年,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农民收入将得到大幅改善。罗杰斯更是开了“金口”,虽然他的建议让不少人跌破眼镜,“如果想致富,赶快当农民吧!”
  其实,罗杰斯一向主张在中国投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
  投资风向变数无穷,这回又吹向了菜篮子。究竟蔬菜连锁超市是怎么一回事?它在蔬菜零售市场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个行业容易进入吗?它有投资、经营风险吗?

    “以前你做过什么?”“我做过房地产。”
  听到这儿,许多人会流露出向往的神情。房地产业造就了无数财富神话,不过有人却愿意扔掉这只金饭碗,转战老百姓的菜篮子。张胜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曾在杭州房地产界摸爬滚打十几年,现在他离开了熟悉的领域,开始卖菜。
  现在,在城市里开一家小门店卖菜的创业者越来越多了。一位正在“卖菜”的创业者指出,眼下老百姓的蔬菜消费途径以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和蔬菜小门店为主,“一般的消费群体倾向于去农贸市场买菜,因为他们往往选择时令蔬菜作为主要消费对象,而对非时令、进口蔬菜等中高档蔬菜的选购相对较少。也有些消费者会在去大超市集中采购时顺带买些蔬菜。这类消费群体以中老年人居多。他们有充裕的时间,能耐心地挑选蔬菜、考虑价格,希望从中得到最大的实惠。归纳一下,其消费特点就是求便利、求低价、对比选购性强。”
  “另一部分是中高档消费群体。他们青睐大型超市和蔬菜小门店,主要是中青年消费者。因为忙于工作和交际,他们对日常消费品的采购一般集中在周末或节假日完成,在大超市一站式购齐。在购买蔬菜的过程中,他们更看重蔬菜的品质和种类,往往对新鲜、新奇的蔬菜表现出偏爱。”
  张胜说,这两类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略有不同,这就对蔬菜销售商提出了要求。为了能同时满足两类消费群体,蔬菜零售市场就需要既便利低价,又让人感觉时尚,能提供高品质商品的零售形式。
  去年张胜无意中在网上发现还有一种能平衡两类消费心理的蔬菜零售形式——蔬菜连锁超市,很快,他就动起了卖菜的心思。当时张胜还是位房地产商人。“小时候,奶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房地产业虽然是个香饽饽,但涉足的人太多,我只能算是其中‘不上不下’的一个。我才40多岁,还有力气做点事,何必死抓着‘凤尾’不放呢。”张胜打定主意转型,义无反顾地开始卖菜。
  尽管身边有质疑声也有劝阻声,张胜还是坚持实践自己的目标。
  用了两个多月、投入20多万元,张胜将50多平方米的蔬菜连锁超市装修完毕,还添置了货柜、收银机等设备以及配送汽车。他说:“从头开始做生意没有不砸钱的,我有这个心理准备。不管怎样,搭建销售平台始终是第一件事,培养客户群是关键的一步。第一步走稳当,才能办接下去的事,真正实现蔬菜超市连锁的目标。”
  看好这一蔬菜经营形式的不止张胜一人。去年,刚从济南大学毕业的刘洪舟和伙伴就在济南一口气开了4家蔬菜超市。今年1月,他带着济南模式来到杭州,在米市巷开启了杭城第一站——茂舟蔬菜超市。
  早在闯荡杭城的计划落地之前,刘洪舟就对济南模式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改造。对杭州蔬菜市场与济南蔬菜市场的不同之处,刘洪舟看得一清二楚,“济南本地的蔬菜供应非常充足。举个例子,寿光是中国最主要的蔬菜产地之一,我们直接从寿光采摘新鲜蔬菜运到济南的门店,只要2个小时。在济南,天天有早市,五六点商户就开门卖菜了,农贸市场也多。而且两地的消费水平更不一样。济南人均月工资在2000元左右,杭州不止这个数。我在济南开办的第一家无公害蔬菜超市销售的特级黄瓜,瓜条完整、外观新鲜、头顶带花,售价2.6元/公斤,不如农贸市场瓜条膨大、稍有损伤的黄瓜卖得好,他们卖2元/公斤,每斤只差三毛钱,消费者宁可选择低价的。但很多杭州消费者更注重蔬菜的品质,会选择蔬菜超市的产品,这和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有关。”
  此外,刘洪舟根据饮食习惯区分了济南和杭州消费者的消费取向。他认为杭州人更喜欢吃青菜、芹菜类的蔬菜,而济南消费者爱吃大蒜、山药等根茎类蔬菜。“所以,蔬菜连锁超市在产品的选择上也要更贴合杭州消费者的口味。”刘洪舟说。

    蔬菜连锁超市的支持力是什么?张胜和刘洪舟不谋而合地回答:需求量。
  据悉,杭州市场上的蔬菜,来自本地郊区及周边地市的占批发市场交易总量的30%左右,其余60%多的蔬菜主要来自江苏、山东、海南、广东等地,山东寿光蔬菜主产地是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剖析杭州蔬菜销售的各个环节,这条供应链上也存在“最后一公里”现象。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菜地到批发市场,蔬菜往往要加价25%,而从批发市场到城内的零售市场,蔬菜加价往往超过50%,其中少数菜品价格甚至会翻倍。”刘洪舟算了笔账,从山东寿光蔬菜基地运一批黄瓜到杭州,寿光的黄瓜收购价为2元/公斤,每公斤黄瓜到杭州的运费为0.25元,而杭州市各农贸市场的黄瓜销售价为6元/公斤。通过和寿光蔬菜集团的合作,就可以让市民买到比每公斤市场价格低2-3元的平价菜,降幅达30%以上。
  “农贸市场拥有的是管理权,经营权都掌握在商户手上。”也有业内人士透露,如今杭州的农贸市场同质化经营的情况比较严重,还存在价格竞争,比如一些摊位销售的蔬菜种类其实都差不多,A摊位有大姜,B摊位也有大姜,价格却相差很大,有的卖六块,有的卖八块。另一种情况是,摊位间达成默契,把价位维持在同一高度。而稀特蔬菜,比如有机蔬菜和绿色蔬菜在农贸市场上就很少出现。
  差异化运营正是蔬菜超市的优势。跳过中间环节,直接把蔬菜从基地运到蔬菜连锁超市贩卖,这种方式可以给老百姓的菜篮子送去最实惠的蔬菜,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张胜认为,只有当超市连锁达到一定的规模,蔬菜的需求量上升,农超对接才能真正步入轨道。
  和大部分农贸市场一样,杭州一些蔬菜超市的蔬菜主要来自勾庄蔬菜批发市场。记者考察后发现,一些蔬菜超市给出的价位很实惠。经营蔬菜超市也挺辛苦的,刘洪舟说,“现在是一个月略有盈余,等量上去后,可以盈利更多。”
  今年刘洪舟和他的团队计划开出20家蔬菜连锁,这个月将有3家首先出炉。张胜则表示,第一步已经迈出了,试水市场之后,他也将开始大规模布点。

    去年5月19日,杭州市工商局联合市贸易局下发《关于规范小蔬菜门店经营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规定小蔬菜门店在办理营业执照时必须符合几点要求:经营地点必须非住宅,以免扰民;必须经过消防部门的审批,消除消防隐患;经营场所的面积必须大于20平方米小于150平方米,达到一定的规模;必须由辖区内乡镇街道出具证明,避免小蔬菜门店与附近农贸市场重复开设的情况发生;这些小店必须作为个体工商户进行审批。
  “看起来要求不高,其实难度挺大,特别是找店面,只要看那些无证经营的小蔬菜门店就知道了。”曾是房地产商的张胜觉得,寻找称心如意的店面是很棘手的事。杭州市贸易局网点处调研员孙继群验证了这个观点,他表示,目前在杭州范围内,无证小蔬菜门店有近3000家,合法经营的少之又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价格合适又允许商用的小区房不好找。
  孙继群指出,搞蔬菜连锁的人经常会选择小区附近或小区底层的商铺,“不必是繁华地段但一定要靠近居民,这样才能具有终端便利优势,和农贸市场形成互补”。而令刘洪舟发愁的是,这些铺子的房租高,光转让费就高得惊人。“三五万元还算少,高得离谱的多的是。虽然有人的地方就有店,可是空铺不好找,找了也不一定合适。开连锁店就会对配送提出要求。开一家店,周边必须配套两家店,一拖二,才能形成一个配送系统。”刘洪舟说,他在米市巷的店铺有40多平方米,是贴近小区的底层商铺。他给铺子的投入成本列了张清单——
  货架及装修、周转筐费(木质)8000元,店招及宣传海报1000元,收银设备、计量设备、包装设备1000元,照明安防设备300元,房租36000元/年。除了预进货款、运输费及人工费等变动较灵活的成本,房租在里面占了大头。
  在挑选店面时,张胜也非常看重周边小区的分布。“第一家店是我自己的铺面,位置比较理想,属于老城区小区密集处,附近居民以退休工人为主。不过这里只是一块试验田,接下来我会选择二级商圈或再远一点的商铺,店面60平方米就可以了,房租要控制在6万元/年以内。”
  记者采访后有个感受:杭州一些蔬菜连锁超市提供的产品,相对于农贸市场显得较单一。
  老话说“吃顺嘴,跑顺腿”。作为新兴的商业形态,蔬菜连锁必然要面对一个市场接受和消费者接受的过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卫龙宝认为,短时期内,大的方向不会改变,农贸市场仍是主体,小型蔬菜门店会与现有的农贸市场布局形成互补,以解决农贸市场辐射半径太小的问题。
  杭州市贸易局网点处孙继群指出,杭州的农贸市场辐射500-800米范围,服务2-3万人口,规模在2000-3000平方米。不过,农贸市场在成熟商圈相对集中,有些地方不在辐射范围内。如果蔬菜连锁能与已有的农贸市场保持适当的距离(200-400米),或在农贸市场未能服务到的区域内营业,就能与农贸市场相辅相成,形成以农贸市场为主、蔬菜连锁为辅的良性市场。
  目前北京和上海的三家风投已向刘洪舟伸出橄榄枝,但刘洪舟觉得,时机未到。“我不打没准备的仗,一家店一家店地做,能有多大碗就吃多少饭。风投是逐利的资本,我的脖子还不够粗。”刘洪舟笑着说。
  生意越做越大,问题也会随之增加。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出现蔬菜超市关门的现象,最大的可能就是经营者遇到了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快速扩张、寅吃卯食,或者是损耗太大、进销存没有处理好,都有可能将经营者引入困境。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管理不善,企业主体出现财务或配送问题。
  其实,在张胜和刘洪舟之前,也有人在杭州尝试过做蔬菜连锁超市,但因产品渠道、运营成本和房租等方面出现问题,不乏中途夭折者。对此,刘洪舟给出了他的规避方法:大方向没有问题,小问题集中处理。
  “品牌、自助、服务、农超对接,这些是我想要的,也是蔬菜连锁超市的优势。它会以一个整体的蔬菜生产、连锁销售企业的形象出现在市场上。”除了卖菜,张胜还计划聘请专业的营养师和厨师坐镇,帮客人定制食谱、搭配食材。而刘洪舟则考虑在开出5家连锁超市后,在出售无公害蔬菜的基础上,增加有机、绿色蔬菜的种类,引进青萝卜、七彩辣椒等在杭州市场上很少见的品种,作为增值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