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凝心聚力的红色风景


  当昆明人驱车86公里到易门县城赶野生菌交易会,品尝一番这里盛产的山珍后,很少会有人抬头仰望北边高山上岩石大面积裸露的山头。这些高低连绵的山地已经成为一幅又一幅由石头绘制的版画,山上只有零星的杂草在石缝中顽强地生存下来。

  这是3年前,易门县大面积山坡上长期被人为掠夺与酸雨侵蚀的缩影。

  酷似荒漠的

  石漠景观危害

  “石漠化”离我们并不遥远。

  据介绍,这个由于背离生存法则的人为活动参与岩溶自然过程,造成水土流失,植被消失,导致岩石大面积裸露,呈现酷似荒漠景观的现象,被专家们定义为“石漠化”,是水土流失严重的顶级表现。

  资料显示:云贵高原多为岩溶地质山区,不少地方人们的生存环境正在加速恶化。

  能否进行人为的抉择予以扼制呢?

  清明时节,记者到石漠化比较严重的易门县进行了采访调查,耳闻目睹了这个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山区县,酷似荒漠的石漠景观。

  据省地质调查研究院1/10万遥感调查,该县石漠化土地面积366.77平方公里,占县域国土面积的23.3%,另有潜在石漠化威胁的面积达58.16平方公里。监测结果显示,县内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面积近年呈扩大趋势。“重症”地区地表土大量流失,岩石裸露,土地沙化、退化,植被锐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部分村庄由于严重缺水或山体滑坡,村民不得不异地搬迁求生存。县林业局办公室杨主任告诉记者:石漠化的危害,不仅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形成了隐患,对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更是严重的威胁,时下已成为事关民生、考验上下执政能力的命题。

  实行项目法人

  责任制治理

  面对石漠化掠夺给该县山区群众生存环境带来日益严重的危害,2008年,县委、县政府确立“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抢抓机遇,用好用足国家进一步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政策,组织发改委、林业等部门及早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当年,易门被列为全国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试点县之一。项目涉及龙泉等5个乡(镇)的14个村委会,惠及3.58万山区群众,占全县总人口的21%。项目建设周期为3年,总投资3360.92万元。

  在治理工程量大、国家投入有限的条件下,为确保项目经得起检验,把民生大事办好办实,县委、县政府按照“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支队伍”的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和基本建设项目程序,及时成立了政府领导任指挥长的强有力的指挥部,专门成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局(法人单位),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制度,并根据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实际,建立了工程项目建设分部门委托实施责任制,形成了统一指挥、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石漠化治理试点工作格局。治理中,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把“兴林”作为石漠化治理的根本,扎实抓好以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把“固土”作为石漠化治理的重点,把“治水”作为石漠化治理的关键,以小流域为单元,扎实抓好以小塘坝、小水池、拦沙坝和引水沟渠、引水管道为主的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防治和控制水土流失,解决石漠化地区旱地浇灌问题,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兼顾生态效益与群众增收,大力建设“圆柏套车桑子”、“旱冬瓜套车桑子”的石漠化山地混交造林,改善石漠化地区生态和人居生存环境,促进地方林产业发展,增加项目区群众的绿色经济收入。与此同时, 对工程和造林项目,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检查验收制建设管理,严把工程进度关,严格按批复设计和规定进度组织实施,明确工期,强化监督,确保进度,坚持进度服从质量,严把项目质量关,做到合格一个、验收一个、结算一个。鉴于石漠化综合防治难度大,需要长期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投入,该县将全县的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尽力整合,集中投入,连片治理。2008年以来,仅在大箐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就整合项目3个,整合项目总投资达2061万元,超过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的投入,整合项目在治理区改造中低产田地1.8万亩、造林5000亩。

  据了解,截至今年1月,该县石漠化治理工程共到位资金2507.7万元,2008和2009年度安排工程项目已全部经上级验收完工,共完成石漠化治理计划面积67.17平方公里。

  家园绿了

  大伙都不想搬走

  4月2日,记者在县城北边的公鸡山上实地察看采访,龙泉镇方屯村林业员周崇华手指对面的长梢山介绍,这些石漠化山是2008和2009年治理的,“我们脚下的公鸡山2007年被大火烧个精光,治理工程是在石缝里见缝揷针种上圆柏或车桑子、旱冬瓜,看到山绿了,我高兴啊!”

  面前,新栽的柏树大的已有茶杯粗,周崇华说:“你看这树长得这样好,要不是国家投入,就永远光下去了,如今老百姓看到家园又绿了,大伙都不想搬走了。”

  分管此项目的县林业局马副局长介绍:“易门县面对石漠化掠夺,顺势而谋,果断抉择,经过以生态治理为主、工程治理为辅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实践探索,现项目区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始得到了增强,生态环境正向良性循环的方向改变,但在地方投工投劳和配套资金等方面,项目运作还有些困难。”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