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疑人偷斧”还是制度本身缺陷?


   今天 新华网发表了木易锋 的评论,把网民们对即将破格提拔的周森峰的质疑说成是“疑人偷斧”:

    从前,有个农夫丢了一把斧头,怀疑被邻居的小孩偷去了。于是,他就暗中观察小孩的行动,不论是言语与动作,或是神态与举止,怎么看,都觉得小孩像偷斧头的人。隔了几天,他在后山找到了斧头,原来是自己弄丢了。此后,他再去观察隔壁的小孩,怎么看也不像是偷斧头的人。现实中,这样疑人偷斧的人和事还很多,比如,眼下炒得沸沸扬扬的周森锋提拔一事。周森锋刚任宜城市市长时,各种质疑声就不断。如今,周森锋被交流提拔,两年前的一幕再次上演,各种质疑声不断。

    但是我怎么想怎么觉得木易锋的言论有偏颇。首先网民们对周森峰提拔的怀疑疑点并不完全是凭空想象,就拿论文而言,清华大学始终没有澄清网民对周森峰论文抄袭的质疑;其次,别人为其打伞的照片给人起码感觉一个年轻干部不该有的官气;最主要的是,目前干部制度的最大问题是选拔不公开透明,谁能破格,谁能提拔,很多程度上取决于上级印象和一把手决策。即便周森峰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但是如何证明他的提拔是完全通过公开透明的公平竞争,而不是某些领导的特别提携。目前官场最流行的话就是要有人,越往上,越要有人,这似乎成了官场的潜规则,老百姓现在的怀疑情绪很大程度上不是老百姓的喜好,而是老百姓的焦虑、老百姓的担忧、老百姓的痛。

就已经提拔的干部的升迁任免考核看,目前的体制也是上级印象和一把手评价最重要,毕竟我们的干部考核还没有把老百姓的参与全过程、全范围地制度化,有的地方好一些,但总体而言,还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就说过:权利高度集中、家长制、官僚主义、特权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四大任务。理性分析目前的干部选拔,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邓小平提出的改革任务我们完成了。

与其批评群众的 疑人偷斧,不如 在干部选拔制度上多一些实际措施,毕竟干部是人民养着的,人民是官员的衣食父母,对自己用钱养着的官员有疑惑怎么就不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