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住房体系


本轮调控目标≠完善的社会住房体系。

感性,是本轮调控给人的突出印象。释放因近些年住房体系扭曲、收入分配差距、以及普通商品房价格连续十年增长所引发的不满情绪,成了眼下急需达成的目标。这种不满情绪伴随着调控的进行,已经开始减压。这样的减压对于社会稳定是必须的。从这点看,本轮调控具有合理的现实意义。

既然是情绪减压或发泄,理性思考只能暂时退其次。缓解当下大众的直观感受,不能靠正常的逻辑分析来说理——气头上的人听不进道理。以此为思路出台的调控措施,在不满情绪泄压后,需要被通过理性思考和逻辑分析而制定的、长效的社会住房体系所代替。

●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住房体系,观念最重要

观念是什么呢?其核心是市场经济意识。

改革开放虽然已经进行了三十年,但计划经济一直如影随形。目前的高层管理人员,基本都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他们骨子里习惯了计划经济,甚至说起计划经济,当中的不少人还会有归属感。对他们来说,市场经济是新鲜事物。做计划成了本性,做市场总不顺手。在做市场的过程中,计划总是有意识、无意识、或多或少被掺杂进来。

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住房改革,本意是住房由单位变为社会化。然而,在许多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单位管理住房的事情一直在延续,最近两年似乎更盛。加上前些年各地经适房分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普通民营、外资企业工作的职工,在住房问题上明确感受到了不公平。九十年代的时候,一般外企职工收入明显优于国营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工作人员,那时的住房不公平的问题被暂时忽略了。随着近十年来工资水平的反向变化,工资收入和住房资源享受都处于劣势的民营、外企和部分国企职工的不满情绪逐渐增强。

伴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改革进程,二十多年来,住房市场化的改革处在落后、非常不彻底的情形,计划经济时代的住房体系弊端没有消除,新的问题滋生。两极分化现象明显:优越群体享受着成本低廉的计划经济住房,劣势群体承受着成本高昂的市场经济住房。目前的住房市场非驴非马。

保障房建设的再多,也只是权宜之计,不解决全社会住房问题的根本。只有在决策者具有住房的全社会市场化和公平理念的前提下,才能制定、构建公平合理的住房体系。

●调整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是解决住房问题的基础。

现阶段的住房问题,不是够不够、建多少的问题,而是如何让房子到达需要者的手中。一个人有多套住房,而另一个人却没房住,当这种现象成为社会普遍现象的时候,说明社会财富的分配差距过大,而不是房价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说,解决住房过于集中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不过,问题虽然明了,解决起来却最难,它涉及全社会的改革、对既得利益群体的妥善嬗变。前段时间大家对收入分配问题集中火力,现在这个火力已经渐渐疲劳,高房价成了眼下新的火力集中点。这样游移不定的火力扫射,可能让有关决策部门疲于应付,而无助问题的根本解决。

保障房之外,打这着多种形式解决住房问题的口号,初听有理,实则在制造新的不公平——这通常只能解决极少数特殊团体的住房问题。市场是最公平的的社会调节方式,没有坚定的市场化信念,目前非驴非马的住房市场,永远调整不到头。市场化不排斥保障房,但从长期来说,保障房只应起辅助作用。否则,这二三十年来的住房改革就没有多少意义了。眼下短期内可以多建设保障房,以弥补过去在这方面的失责。

摘录张维迎的两句话,作为本文的结语,从中大家可以感受到,解决住房问题,和宏观经济改革一样,任重而道远。

过去5年来改革的进展……尽管有一些局部进步,……但从整体看,市场化改革进步不大,……

改革要想沿着理想的目标前进真是太难了。它受整个社会的知识、观念、权力、利益等结构性因素的制约。……

我们必须学会理性思考,因为仅靠情绪发泄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