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北京的社工招考报名“火热结束”。之所以用“火热结束”来形容是因为今年的报考出台了社工两年考评合格可落户和首次将“往届生”纳入招考范围的规定。截止到报名统计结束,共有42800余名大学生在北京市1000个社工岗位的报名中获得考试资格,考录比例为42:1,超过了此前全市公务员考试的考录比例13:1。
虽然此次社工报考火热异常,但根据网络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还是缺乏能提供专业服务的社工人才,加上社工缺口大、流失率高、社会认同感低等一系列问题浮上水面,让这次社工招考抛出的北京户口奖励规定也引发热议。到底,社工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是不是每个人你都适合社工这个职业?用户口奖励社工的做法是否长期可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观点。
“社工”在中国是什么角色?
社会工作,是由英文 Social Work 翻译过来的,它指的是非盈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性的活动。而社会工作者就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劳动保障、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常简称“社工”。
社会专家认为,中国社工地位现实是由社工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决定的。首先,对职业定位的不明确或者过低,导致很多人不会选择这个专业,“选择了不一定安心学,学好的也不一定在这个领域就业”;其次,相应的配套制度不足。尽管现在也有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但对参加考试人员条件的要求并不专业;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调查显示7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身边缺乏能提供专业服务的社工人才,其中,23.9%的人表示“非常缺乏”,也就是说现在的社工队伍得不到大部分群众的认可。由此来看,虽然社会需要这类的人才,但是社工在中国却是一直扮演着一个非常模糊且轻微的角色。
社会工作是不是谁都能胜任?
在国外,社工被视为“社会的医生”备受尊重,然而在国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社工却遭遇了社会地位低、人才缺口大、流失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原因主要有:一、对社工的认识普遍不到位,认为这项工作谁都可以做,但其实不然,社工不是志愿者或义工,他们与律师、会计师一样同属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较低的待遇使社工难以安心持久地做这份工作,从而带来社工人才流失等后续问题。
其实社工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实际上,专业社工不仅要帮助解决工作对象基本生活层面的困难,更要在心理安慰等精神方面对弱势群体进行帮助,而且社工是文化敏感性很强的职业,必须与本土的文化习俗、制度背景结合,才能发挥工作的优势,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具备一些专业技巧和方法,这不是一般的志愿者所能掌握的。中国传媒大学CG+2影视动画双修班就业主任表示,学生在规划职业生涯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所学专业,不要轻易地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发展,特别是像社工这一类专业性强、报酬和付出不成正比的工作,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是否能够接受这类的工作,因为很多时候工作不仅仅是为自己的发展负责,更多的是对别人和社会负责。
户口奖励不是长远之计
我们注意到,前几年北京招聘的5400多名应届大学生都是一年一签合同,但是却也出现了一个情况,就是他们被录用后,因各种原因流失了很多人。也就是说,很多人只是奔着北京户口来的,落户了就飞走了,不是要真正留下做社工工作。据此,北京市宣武区禄长居委会工作人员贾女士表示,共事过好几拨儿大学生社工,在这些人里不乏只是为了混户口的年轻人。有些大学生社工,刚入职就盘算着怎么做兼职挣钱,什么时候辞职考公务员,工作态度非常不好。
虽然今年严格要求了落户的规定,但是北京户口依然吸引了无数英才来折腰,但是谁又能保证这些孩子在落实了户口以后依然会离开现有岗位,寻求更好的发展呢?我认为,现行的户口奖励政策在一定的特殊时期是可以起到缓解人才缺口的作用,但是如果长期用这个政策来作为吸引人才的主要诱饵,那么得到的结果将是越来越多的人才产生扭曲的价值观念,以至于阻碍了社工队伍健康的发展。就如何雪松教授建议的,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社工人才职业等级体系,政府也应该更多地从一线社工中招聘公务人员,扩大社工的发展空间,使社工的职业前景明朗化,使社工队伍建设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