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座被真情感动着的城市


     上周五,10月22日,两位平凡的西安人同一天逝世,却不平凡地牵动了一座城市的感动。一位叫高永鹏,37岁的交警,在岗位上连续工作18天,突发脑溢血。一位叫路琳婕,但大家都把她叫兜兜,42岁的她与癌症抗争713个日夜,在医生宣布她只能存活20天后,带着微笑坚强生活了80多天,临终将遗体捐献给了国家的医学事业。
    两位平凡人的逝世竟然能感动一座城市,这其中聚集着什么样的力量,让平凡变得不平凡,让钢筋水泥的城市变得如此感性?应该是大爱的力量,应该是人与城市和谐的氛围。这就是西安,一座永远不乏感动的城市;这就是西安人,一个永远不乏大爱的群体。
    上周,52岁的王新春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6年来,王新春不间断地帮助残疾人,长期向20名残疾人每人每月资助200元。前来送行的残疾人含着泪说:“他就像我们的亲哥哥。”
    上周,27岁的山东省东平人张丽来西安寻找她的“春亮哥”,8年前,素未谋面的西安大学生陈春亮资助她600元,让她保住了工作,在青岛站住了脚。如今,她在一家企业当管理人员,明年就要结婚了,她要找到这位西安大学生,还上那600元钱,请“春亮哥”参加她的婚礼。
    上周,912路公交车司机黄涛看见路边一名女子追赶小偷,遂跳下车狂追出300米,把小偷扑倒在地,扭送到派出所。
    上周,父母双亡的9岁女孩童梦娇终于不再是“黑户”了,是西安市公安局的局长亲自把户口簿送到她手上。
    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事,汇聚成巨大的爱的暖流,在一座城市里生生不息地流淌。
    10月21日,西安荣获“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称号。领奖的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杨殿钟发表获奖感言说: “西安能够获殊荣,要感谢840万西安市民,勤劳智慧、开放包容的西安市民,正在用自己的双手,把西安建设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有国际化的味道。成绩归功于全体西安市民,荣誉归属于全体西安市民!”
    这样的市民是城市的骄傲,更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市民们的奉献与奋斗,使这座城市正在发生并不断发生着可喜的进步。西安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组织的国家生态区考核验收,在中西部地区率先晋级国家级生态区。汉阳陵、秦始皇陵、大明宫3处古遗址入选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占入选总数的四分之一。西安秦兵马俑考古项目荣获2010年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的社会科学奖,这是中国考古项目首次获得这一国际奖项。
    上周,西安市财政局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其中各类民生支出占到一般预算支出的53.4%。一半财政用于民生,这是生活在这座城市中市民的福祉。10月20日下午,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常委会议精神,再次明确提出,要认真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广泛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生活。
    这就是西安,一座永远关注民生、惠及民生的城市;这就是西安人,一个勤劳智慧、开放包容、奉献不已的群体。

(2010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