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哲学的新认识:哲学的根性


哲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是它的“根性”。无论是古典哲学对“存在”的言说,还是现代哲学对“人”的言说,都是对“根”的言说。哲学的根性既是哲学学科长期立足于人类精神文化之林,永不衰竭的根本原因,也是哲学能够对人类进行终极关怀的根本原因。对人类及人类生活进行终极关照,是哲学本性的必然要求。

哲学所探讨的世界本原,不管是“自然”的“存在”,还是“精神”或“理念”的“存在”,都是哲学家为人类创造的精神家园,都是人的理想的“存在”,是人类赖以精神安家的“圣殿”。“存在”既是世界的“本体性存在”,具有终极性的特点,又是人类的“理想性存在”,具有精神依附性和理想超越性的特点。“存在”是“本体性存在”和“理想性存在”的统一,是能够对人类进行现实关照和终极关怀的精神家园。在此意义上说,任何哲学都是要给人类创造一个赖以安家的精神家园,其企图就是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生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价值理念,在本质上都是价值哲学。

哲学是根性的,哲学的“根”是世界之“根”,也是人性之“根”。哲学作为“世界之根”,它要言说的是人之外的“自然”,是本然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仅是哲学的对象,而且是科学的对象,所不同的是哲学是以世界整体的存在和发展为对象,而科学则是世界的部分存在和发展为对象,对这个世界的言说,以“客观性”、“规律性”和“真理性”为标识。因此,唯物主义哲学是世界之根,也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依据。哲学作为“人性之根”,它要言说的不是人之外的世界,而是人的世界,是人的生活世界;不是人的自然——身体,而是人的心灵、情感、道德和精神。人虽然也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但人的生活却是“个性化”的,不同的人虽然物质生活水平大致相同,但精神生活却大不一样,有着高雅与庸俗之分,相同的食物、衣被却造就了不同的人格、心理、情感和精神。当古代哲学追问人性善恶的时候,“认识你自己”就成为哲学发问的出发点;当现代哲学把人的生活世界和生存状态作为哲学的主题时,哲学就完成了由自然哲学向人的哲学的转型。

“家园”是人的居住之所,是人由之所出和由之所归的地方。人从家里走出去,到外面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闯世界干事业,是自己变得富有和强大,这是人的超越性;然而不管一个人再强大,多富有,在世界上闯荡,总有一种漂泊之感,旅途劳顿,身心疲惫,是人在途中的身心感受,一旦当人回到家的时候,这种身心感受就会顿时消失,进而产生出温馨、幸福、宁静之感。这是人的回归性。人的生活之旅就是在这种超越与回归的交替中完成的,“家园”就是连接超越与回归的“起点”和“终点”,它既是本体性的,又是终极性的。人类的精神之旅和文化之旅,也是在超越与回归的交替中实现的,“精神家园”是连接人类精神超越与精神回归的“起点”和“终点”,它对于人类的精神存在来说,既是本体性的,又是终极性的。而这种本体性和终极性相统一的的精神存在,是在人类的哲学和文化的创造中完成和实现的。一代一代的哲学大师,以其独特的哲学理论为人类创造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家园,而享有哲学家的盛名。哲学作为人类精神进化的里程碑,在人类精神文化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