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 王梦楚


   

问:答: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荆林波博导

 

王梦楚:现在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日化用品、食品)涨价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荆林波:我个人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二个主要因素:

第一,成本方面。既有外部的输入的因素,也有国内自身成本推动的因素。所谓外部输入的因素主要是指大宗商品的普遍涨价。比如三月份铁矿砂进口均价为每吨156.5美元,上涨59.5%;大豆进口均价为每吨573.9美元,上涨25.7%。就是原油进口价格环比涨幅都超过8%。所谓国内因素是指目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期,提高工资标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节能减排以及资源价格改革等转型政策,都带来成本性涨价压力。

第二,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本质上讲是货币问题,是因为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这里的流动性过剩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国际上众多国家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美国推出了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动了众多国家跟风,导致流动性过剩。国内因素是由于前两年我国为了应对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推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资金增长较快,这些资金仍然在金融体系中不断流转。再加上,国际游资对中国经济看好,尽管大家对人民币的汇率高低有分歧,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国际热钱涌入中国。这些因素都推动了我国价格上涨,当然包括热炒各种日用品,“逗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等就是真实的写照。

 

王梦楚:国家有没有一些宏观调控的手段来控制?

荆林波:我国中央政府与相关管理部门对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一直非常关注,并且采取了各类措施来进行调控。既有经济手段,也有法制手段,甚至采取行政手段。比如,经济手段体现在对价格的监控、调剂余缺、经济预测等;法制手段体现在打击投机行为,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尤其是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等;行政手段体现在利用国家掌控的资源,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平抑物价,约束经营主体的行为。

 

王梦楚:消费品全面涨价是不是一个趋势?消费者们面对涨价应该怎样做?

荆林波:您的问题很好!我赞同消费品全面涨价在一定时期内是一个趋势,这是基于我们前面的成因分析。这里的关键是“一定时期”,这个时期有多长,取决于成因的变化。

至于消费者如何面对呢,我提一条核心的建议:消费者要做到心中有底,不要盲目跟风。前一段时间,许多消费者盲目购买食盐,以及过去一些年份出现的各类抢购与囤积,这说明我国的消费者心理不成熟,相关消费知识匮乏。要做到心中有底就要多了解国内外的信息,不要人云亦云。当然,消费者必须增加自己的收入,这是最大的“底”,“腰包鼓才能真正底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