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3万馒头引发的危机


警惕3万馒头引发的危机

赵志疆

新一期央视《消费主张》披露:上海多家超市销售的小麦馒头、玉米面馒头被曝系染色制成,加防腐剂防止发霉。馒头生产日期标注为进超市的日期,过期回收后重新销售。每天有3万问题馒头销往联华、华联、迪亚天天等30多家超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在这件天大的事面前,老百姓明显缺乏信心——2010年6月,《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全国12个城市开展公众安全感调查,社会治安、食品安全、交通安全、职业安全……11项安全问题,公众最担心的是什么?食品安全以72%的比例拔得头筹。

地沟油、问题奶、化学火锅、染色馒头……当问题食品层出不穷,不仅使消费者感觉到日趋严重的安全危机,同时也给整个食品行业带来日趋严重的信任危机。“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这个问题一再被人提起,令人沮丧的是,公众不仅没能找到答案,反而一次次见证问题食品范围的扩大,这种不信任甚至已经成为国内食品行业发展的硬伤——据报载,广交会期间,不少食品参展商都被外国客商问过同样的一句话:“这种食品安全吗?”如此提问,实在是令人无言以对。

“馒头危机”最引人关注的不仅仅是数量之多,更是其覆盖之广——每天3万问题馒头源源不断销往30多家大型超市。与游兵散勇式流动摊贩不同,任何超市都有商品质量验收程序,数量如此之多的问题馒头,为什么竟没有一家超市将其拒之门外?纵使不考虑超市与供货商之间是否存在猫腻,仅就现实情况来看,最起码也是超市的质量检测能力实在有限——当超市检测人员解释“色素测不出来”之时,叫他们扮演公众食品安全的守护神是多么荒诞可笑?基于此,又如何叫人相信超市促销员信誓旦旦的保证?

当然,超市本身也是经营者,旨在求财的它们是否有决心和能力捍卫公众食品安全,委实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实际上,公众也并不敢对超市本身的防护网报以太大的信任,在此事件中,真正令人费解的是,在问题馒头不断出笼的时候,为什么从来没有听到来自质检部门的声音?事关个人安全健康,没有谁会轻易将食品安全视为儿戏,然而,信息壁垒的存在使得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而监管不力又难免将消费者推向更为不利的境地。于是,每次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都足以使消费者忧心忡忡,同时不免追问,我们的食品质量监管体制何以弱不禁风?

毋庸讳言,国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因多头管理而饱受批评。其实,在关乎公众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领域,由几个相关部门进行多头管理未必是坏事——为公众安全多增加一道屏障终究是好事,但问题的关键是,多头管理的各方往往热衷于在涉及部门利益的地方“重叠”,在履行职责的地方出现“真空”。基于此,不妨明确某个部门为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其他职能部门配合其工作,在赋予其监管职责的同时明确责任主体,从而实现权责统一,构成完整的监管体制。

除却多头管理之外,食品安全事件的层出不穷与违法违规成本过低不无关系。尽管《食品安全法》早已于2009年6月1日正式施行,但并未阻挡其后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由此不免使人对其实际威力产生质疑。对比之下,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同类法律不仅更加细致,而且更具杀伤力。以日本的《食品安全基本法》为例,即使是一两个人的手工作坊,都必须办理营业执照,否则就禁止生产,任何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的行为,都被视为犯罪而遭逮捕。严厉的监管制度下,食品企业不得不诚信经营。反观国内,鲜见有人因问题食品遭受严厉制裁,乃至于食品安全话题至今仍此恨绵绵无绝期。

相比起生产经营者的自律,消费者更为看重的还是监管者的公信力,他们的消费信心也更多是建立在对监管者信任的基础上。反思“馒头危机”,除了希望食品生产者“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外,更希望超市经营者懂得爱惜自己的羽毛,当然,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不断完善监管体制、强化责任追究,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问题食品扩大信任危机,还公众一片安全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