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祖斌:中国的银行赚的是微利而不是暴利


   

最近,多数上市银行公布了利润同比增速普遍在30%左右的年报。其中工商银行的利润甚至超过2007顶着“亚洲最赚钱公司”称号上市的中国石油。而银监会的数据则显示,2010年,中国银行业实现了全面丰收:银行业金融机构2010年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34.5%。这还是在银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余额达1.03万亿元,整体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比年初上升64.50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实现的。

 

这两年来,对中国银行业过度依赖信贷利差的批评不绝于耳。8991亿的利润似乎也不可持续。其实解析下来,中国银行业并不存在暴利。

去年中国GDP已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二。作为一个仍在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企业(包括地方政府)和居民普遍有较多的融资需求,贷款市场的规模必然比较大。得到融资的同时付出利息,这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截至去年末,中国银行业本外币贷款余额约51万亿元。即使只按5%的利率计算,全年的贷款利息收入也有25500亿元。除非中国经济规模要萎缩,否则全社会的融资规模只会上升而不会下降。

 

在全社会融资规模只会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果银行业的巨额利润看起来那么不顺眼,有降低的必要,那么银行业利润下降,一个可能是债券、股票等融资规模大幅增长,贷款占总融资的比例下降。长期来看,这当然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不过中短期来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限制企业发债规模不得超过净资产的40%,并且达不到一定规模和资质的企业不得发债,另外不允许违约率高的垃圾债券的发行。这样的制度安排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本金安全,也符合中国的国情。从国内不少媒体和投资者对非常正常的基金或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亏损愤怒声讨的情况来看,投资者显然还无法接受债券的投资亏损。而中国股市已深受过度融资之苦。去年中国股市融资额全球第一,同样不可能短期内大幅增长。总之,大量居民或企业的存款绕开银行,直接通过债券或股票的方式提供给资金需求方的时机还不成熟。

 

那些指责中国商业银行放贷冲动强烈,不断融资的人想想,如果中国企业不需要贷款,银行的贷款怎么发得出去?中国的经济要发展,企业要发展,怎么能没有贷款的支持?如果让成千上万不规范,从财务上拿钱去包二奶,去澳门赌博的老板向社会公众发行债券,有没有可能老板跑到国外,人间消失,留下成百上千坐在政府门口要求赔偿的苦主?如果小额贷款公司的规模放开一些,允许他们大量吸收存款,他们的风险控制能力是否足够保证存款人的安全?

 

降低银行业利润的另一个办法就是降低存贷款的利差。如果中国银行业依靠行业准入的保护,赚取了过高的利差,显然是不合适的。不过银行业利差上升的概率远远大于下降的概率。

 

来自美国存款保险公司的数据显示,2002-2008年,美国商业银行的净利差分别是4.08%3.83%3.60%3.55%3.39%3.35%3.23%。对中国的上市银行而言,2009年四个季度的净利差分别只有2.20%2.09%2.22%2.37%。主要原因是当年贷款发得太多,仅人民币贷款就有9.58万亿,供大于求,银行非常被动,于是贷款普遍较央行的基准利率下浮。虽然2010年以来银行业利差有所上升,但去年也不过在约2.5%的水平。可见中国银行业并未赚取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