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回在中国之“怪诞”


  还拿丰田召回门说事。

  今年1月26日和2月24日,丰田先后两次宣布从全球召回170万辆和239万辆汽车,主要涉及美国、加拿大、欧洲及日本等国,中国内地同款进口车却无召回安排。在中国质检总局立即约见丰田后,隔日,即2月25日,丰田中国宣布:已向中国国家质检总局递交了召回报告,“在中国大陆地区,召回5202辆进口2003-2006年款雷克萨斯(Lexus)RX300/350汽车”。

  对因此事件造成的风波,丰田给出的解释一直都似乎“简约”:这几次召回都是完全不同的案件;内地市场投放的汽车没有使用相同的存在缺陷的发动机或配件,因此无须召回。

  至今这个事情总让人感觉:隔着一层雾!很多人质疑:虽说同一品牌、同一款车型因销售地域之不同,或可采用不同供应商提供的零配件产品,但丰田涉及的零部件应该也不算什么商业机密,应该可以告诉消费者在美国使用的零部件是由哪生产的,在中国的又是由哪生产的,或是国产的,质量怎么样?——你把这些信息告诉消费者,消费者就可以做一个判断。而不是就只告知那么“简约”一句话:“因为使用的是不同的零部件”,——这必然会造成一个“歌德巴赫”式猜想:难道我们中国的消费者太幸福了?——每次全球召回都几乎不包括我们,我们使用的是全世界最好的汽车?······

  然而,从另一层面来说,丰田其实也很“可怜”!

  (在这里——从客观的、人性的角度,有必要给予丰田特殊地“广而告之”。)

  不久前,丰田汽车在美国因“油门踏板门”事件所引发的轩然大波忽然间来了个“峰回路转”、终获得“昭雪洗冤平反”——

  美国交通部正式澄清丰田“踏板门”并无原先被指向的控制系统的编程缺陷,而是由于驾驶操作之原因所致,所以称丰田汽车是“可放心开的”车辆。

  然而由此造成对丰田在北美及其他地区的销售损失和品牌伤害的经济代价却极其惨重!

  不管丰田被美国人如何“涮”了一把,丰田还是靠其真实力挺立在那哩!——这是令人竖大拇指的!

  关于汽车召回,有媒体概括出中国之“三大怪诞”现象——

  之一: 自主品牌质量高,不用召回?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按照概率来统计,我国的汽车召回频次和数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当有一天,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等也开始不定时的宣布召回了,我们的消费环境才算真正成熟。如今的情况就是,自主品牌汽车召回甚少,消费者处于一个尴尬的安全幻觉中。无从判断究竟所购买的自主品牌轿车,是真没问题,还是真没发现问题,或者说问题很多,消费者无从知晓。

  之二: 合资品牌召回,中国缺失?

  看到国外汽车厂商一次又一次对车辆进行召回。但是这些召回却甚少涉及国内的车型。厂家的解释就是零部件配套商不同、设计标准不同之类。但是中国的消费者就很疑惑,为什么出问题的总是国外的零部件,莫非国外的生产水平比中国的还要差得多?为什么国外有些风吹草动,汽车厂家就急忙召回,而国内的消费者却享受不到这种群体保护的待遇,甚至被化整为零的一一应付过去?

  之三: 召回的威慑力尚待考验

  目前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只是部门规章制度,并无相关的法律法规作支撑,管理部门对企业没有强制执行权力,以致一些缺乏召回意识的企业出于种种原因考虑不愿实施召回或未能及时充分地对缺陷产品进行召回。更重要的是,与发达国家的汽车召回法规相比,召回条例在对企业的处罚措施和力度仍不可同日而语。

  2010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起草了《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可遗憾的是,直到目前,条例仍迟迟未见定稿。现行政策法规对召回的弹性比较大,大把企业仍有蒙混过关的机会。

  国人已经从当初的赞美、疑虑,到见怪不怪了。

  很羡慕美国人,不光汽车产品,什么产品在他们那里,消费者都能得到更多的保障,其实我们也需要尊重,这就要求我们在各种规章制度上的尽快明确,而且也要有一个严苛的标准,我们为自己赢得尊重,为自己赢得更多的保障。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强硬和强大召回调查能力和法规威慑力,对国内消费者的保护将软弱乏力,消费者对待海外召回消息的"过敏反应"恐怕也会越来越严重。即使是主动召回,也往往会被披上一层妖魔化的外衣。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是因为长期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弱势消费者对强势厂家的极度不信任,以及一些媒体对待真正的主动召回的误读。

  “3.15”前夕,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的司长刘兆斌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强调:汽车三包的法律草案将向全社会公开、公布。加快立法进度。我们力争今年年内能够尽快的出台。

    —— 这,毕竟是一个好的消息,三包政策千呼万唤这么多年,终于有可能在今年出台。

      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