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青简历


江上青于1911年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祖籍安徽。他在父辈书香的熏陶下,少年好学,自读书以来,成绩一直十分优异。1927年,由于大革命失败,当地局势混乱,江上青便和其弟江树峰一起到南通长兄江世俊处,同年9月,江上青考入南通中学高中部。在南通高中部学习时,虽然身处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之中,但他仍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青团,这是江上青走上革命道路的开端。
    1928年夏,南通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后,江上青被迫回扬州中学高中部学习。白色恐怖并没有把江上青吓倒,腥风血雨使他更加坚强,更趋成熟。在扬州中学,江上青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和同学创办《夜枭》杂志,抨击国民党反动派,其种种活动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于1928年12月在扬州家中被捕。
    1929年5月江上青获释出狱后,向往民主自由、追求革命的意志更加坚定,同年9月,他考入上海艺文大学文学系,在此期间,继续从事学运工作,组织地下红色学生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常和郁达夫、殷夫等人来往,创作并发表了《新世界底贺仪》等诗作。1929年12月,江上青参加中共江苏省委于上海市北召开的各校党组织负责人会议时,不料会议地点被敌人包围,江上青为掩护同志而再次被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患下哮喘病,但仍未减退他的意志,以笔为武器,写下了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战斗诗篇。
    1932年2月,上海党组织遭到破坏,江上青返回扬州,从事教育工作。任教期间,江上青坚持“育人为本、革命为宗”的观点,积极向学生灌输进步思想,使不少人后来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之中。1934年10月,江上青在进行民众教育工作是,又遭到土匪的绑架。
    1935年,江上青与王者兰结为伉俪。1936年,江上青与朋友们创办了《写作与阅读》,宣传党的团结抗日主张。1937年8月,江上青发起组织“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筹委会,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日。
    1938年11月8日,泗城沦陷。在大别山区的安徽省政府任命盛子瑾为皖六区专员,中共安徽省工委和国民党搞统战,派遣以江上青为书记的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随盛子瑾同时到达,其公开身份先是六专署民运科长,后为专署秘书兼“五游”政治部主任。统战期间,在江上青的积极努力下,我们党的地方组织在皖东北地区正确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国民党安徽省第六区行政专员盛子瑾合作,是皖东北地区国共两党共同抗日的一个成功范例,在地方党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期间,江上青创办了《皖东北日报》,创建了“皖东北军政干校”,他还积极的创建我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他所作出的这些成绩,受到刘少奇同志的高度评价。
    江上青在皖东北特别注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他所到之处,无不呈现出生动活泼、团结抗日的新气象。
    1939年7月,豫皖苏省委书记、八路军高级参谋张爱萍和新四军游击队政治部秘书刘玉柱,分别代表八路军、新四军,协同苏鲁豫支队,应盛子瑾、江上青之邀进入皖东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达成合作抗战协议,标志着我党在皖东北地区统战的成功。
   1939年8月29日,江上青陪同盛子瑾去灵北与许志远谈判,返回专署途经泗县东北小湾村时,突遭敌人伏击,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拼将瘦骨埋锋镝、常使英雄祭血衣”,江上青同志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已生前的这一誓言。牺牲后,其夫人王者兰及中央原军委副主席张震、战友杨纯等纷纷题诗、题词,以悼念逝去的英魂。1940年4月29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同志亲临皖东北视称赞江上青等同志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为我党抗战初期统战工作的一个成功范例。
    江上青同志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精神遗产,他的物牲是当时皖东北抗战和党的事业一大损失,他的革命业绩,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他的英名,光荣地载入革命史册而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