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处理粮价上涨与通胀关系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支持优势产区生产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产品。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办好这件大事(掌声雷动)。(3月5日 中国网)

  政府工作报告从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快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大“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油料、生猪调出大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扩大奖励补助规模和范围,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等大力支持粮食生产。笔者认为,当前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处理好粮价上涨与通胀居高不下的关系问题。

  这段时期,国际国内粮食价格都在攀升。从国内情况看,从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传来消息,3月上旬以来小麦价格稳中有升。近小麦旱情仍在持续,近日降雨降雪一是有点晚,二是量还不够。在这种大旱预期下,小麦价格已经持续上涨,抢购粮食现象正在上演,农民也开始出现惜售余粮情况。国际粮食价格涨幅更大,比去年同期已经上涨50%以上,引发相当多人士担忧出现世界性粮食危机。虽然小麦、大米中国自给自给率在95%以上,但是,大豆、玉米等已经开始大幅进口,这对国内粮食价格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粮食上涨将会带动众多食品和消费品价格直线走高。

  对于中国来说,粮食价格上涨是双刃剑:一方面对于种粮农民来说增加了种粮收入,调动了种粮农民积极性,这对克服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价格过低,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大有裨益。而另一方面,粮食下游产业链很长并且都是关系百姓生计的食品,粮价上涨对通胀的助推作用是最大的,将会带动大部分食品价格直线上升,甚至引发物价上涨的连锁反应。这将对城市市民特别是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一个粮价上涨给政府一个两难选择:顾市民还是顾农民?

  笔者认为,从当前农业产品比价过低情况看,农民利益应该放在第一位,同时兼顾市民利益。也就是说,总体上看粮价上涨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这是我们过去采取许多措施力图要达到的目的。现在成为现实,我们理应高兴。因此,除了存在投机炒作,肆意抬高价格外,正常需求对粮价的拉动我们不必干预。政府需要做的是,采取打击炒作、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过路费等措施,使得粮价上涨带来的价值利益让农民得到大头。

  对于粮价上涨可能推高物价,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压力,政府应该拿出智慧将其减少到最小程度:在粮价、其他农副产品价格走高情况下,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格的油、气、水、电等暂时放弃上调价格,把利益让渡给农副产价格上涨,涨价利益让给农民,防止出现价格叠加上涨的状况,减少城市市民价格压力。同时,加大给城市低收入阶层、大学在校生等群体的生活补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