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雪比下雪冷”这个带有“公理”性质的“常识”已经深刻地印记在我们的脑海中,几乎所有的成年中国人都知道“下雪不冷化雪冷”。但自去年冬天,我开始对这一所谓的“常识”产生了怀疑和不解。
“下雪冷还是化雪冷?”带着这样一个“弱智”的问题,我问了十几位朋友,年龄分布在15-45岁,从众多相似的答案中挑选了如下几个比较有特色的:
“当然是化雪冷了,你小学在哪读的啊?”
“当然是化雪冷了,怎么突然问这么幼稚的问题啊?”
“你拿我开涮呢?地球人都知道的问题你拿来问我?”
“你这问题让我心冷!”
“化雪比下雪冷,小学就学过了”
“化雪冷,化雪时要吸收周围热量,所以会变冷”
“俗语有曰:下雪不冷化雪冷”
“物理课上说是化雪冷,但我觉得都挺冷的”
“你这是什么类型的题目?是常识类的还是脑筋急转弯?”
… …
从上述答案中,我很郁闷地意识到在他们眼中,我这个问题是多么的低智和无聊。
在我传统的印象中,小时候的我们会对老师的话、对课本上的知识深信不疑,我们只要记住老师讲的内容、背过书上的解释,在考试时就会得高分,考试成绩 好了,家长老师都高兴,我们就是好孩子、好学生。这种无比简单的思维影响了无数的中国家长和学生,努力背书,努力学习,努力考试,然后就会有超人的成就。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在我们的脑子里灌输了N多的知识和道理,但这些知识都是前人积淀成形的,这种高压力的权威从来 不容许我们有作保的质疑。长期下来,我们的思维开始固化,很心安理得地分享别人的劳动成果,却很少有人想过要用自己的努力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完善。大学以 前,老师并没有教会我们如何去发现问题、上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当我们遇到实际问题时,总会回忆之前的知识和经验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很快我们就会发 现,过往的知识对于我们解决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并没有非常直接的帮助。至此,有些人开始反思,有些人开始抱怨,差距从这一起点开始被逐渐拉大。
直至去年的冬天,当我切身体会到“化雪并不一定比下雪冷”时,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一简单的“常识”,我想用自己的努力证实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完全听信老师和书本给我的答案。
●传统观点:化雪比下雪冷
●解释: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化雪时,由固体的雪变为液体的水,这一液化的过程需要吸收外界的热量才能完成,大面积的雪融化为水吸收了周围大量的热量,因此会很冷。
●我的观点:下雪比化雪冷
●解释:如果气温高于0℃,则下雨,如果气温低于0℃,则下雪。
因此,下雪时气温是低于0℃的。
水结成冰(雪)的前提是气温低于0℃,冰(雪)融化成水的前提是气温高于0℃。
因此,化雪时气温是高于0℃的。
故,下雪时的气温低于化雪时的气温,下雪比化雪冷。
当我把这两个观点分享给朋友们听的时候,他们都赞同,认为两者分析地都对都有道理,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一年前的我也是这个样子,虽然发现了一些 问题,却不知道怎么去剖析、怎么去解释,冥思苦想了好一阵子,那段时间,我清醒地认识到们之前学到的仅仅是知识,而没有锻炼独立思考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能 力,我们小时候的天真想法都被扼杀,想像力和创造力在萌芽阶段就被“搁浅”。
后来我以这个问题为起点,有意识地翻看一些思维类的书籍,想要给自己一些思维上的解放,恰好我的工作又是策划,通过学习和掌握一些系统的创意、策划方法,逐步开始了我的创造性思维。
一年后的这个冬天,青岛久旱之后下了一场雪,再次引起了我对下雪化雪孰冷孰热这个问题思考,这一次,我的思路相对更加清晰了,通过分析我得出上述矛盾的缘由,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我的结论:下雪比化雪温度低,但化雪比下雪冷。
●解释:矛盾的焦点在于“冷”和 “温度”,而突破口就是这个“冷”字。“冷”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在下雪与化雪的这种情况下与温度的高低没有直接的关系。下雪时,我们的身体就已经适应了 0℃以下的环境,而化雪时,我们是处于0℃以上的环境中,大面积雪的融化从我们周围吸收了大量的热量,使得温度有所下降,我们的身体由温度相对高的环境到 了温度相对低的环境,于是我们感觉到了冷。这也就是古语说的“下雪不冷化雪冷”。
我不确定这个结论是否科学,也不确定我的思路是否正确,但我意识到了该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思维上的释然让我收益颇丰,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我可能会更加发散思维、跳跃思维、逆向思维、叛逆思维、综合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