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勇:警惕张五常的谬误
【按】张大师是我导师韦森的朋友,我有幸见过几次,同也桌吃过几顿饭(可参看本博客中的鄙人与大师的合影),相当佩服他的才气!也有一股傲气!大师不仅是学界名人,而且也是很成功的投资家,尤其是古董、房产等高价值资产的投资家,更绝的是有格调的艺术爱好者。他擅长书法、摄影、能识别古董真品,是“天文数字资产”(黄有光语)的大投资家,一代奇才! 他有一个观点我一直不同意,就是对中国发展无条件的“唱红”,无视权力的腐败和不公。这位博客好友正好指出了这一点,文中对郎咸平的评价我也相当同意。文章值得大家一读。
我自己非常尊重甚至崇拜张五常教授,读本科时开始读教授的著作,那时《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连载他的《经济解释》,作为一名比较贫困的学生,我也坚持买了不少这份报纸,最主要的就是为了读教授的文章。非常钦佩教授能将经济学写的简单明白,尤其是教授写自己当年求学经历的故事,令后学羡慕不已,当时最喜欢看他写的与顶尖的经济学大师们的交往。每年下半年,我就等着诺奖名单的公布,总希望中国人(或华人)经济学家能问鼎,最期盼的就是能看到张五常教授的名字能上榜单。可以说,张教授已成了我心目中最崇高的偶像。自从有学生给张教授开博客并管理后,我每周都会及时阅读他的作品,当然,对他的经济学功底,我仍钦佩不已。从他的一些博客上的跟贴可以看出,教授的崇拜者非常多。
但慢慢地,我发现张五常教授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最主要表现在他对中国经济的过分乐观上。当然,中国几十年的高速增长的确会令很多人惊讶,张教授的惊讶也可以理解。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教授却视而不见(少有的例外是教授对新劳动法的批评),甚至曾对发表《中国农民调查》的两位作者进行批评。教授对县域竞争大加赞赏,却对为了招商引资廉价卖(送)土地而强拆的地方恶性竞争视而不见。当然,这些你可以说不妨碍我们的“奇迹”,但今天,教授的“文革可能是中国文化复兴的起点”就让人受不了了。我不是文革一代,但阅读了一些学者对那个“人间地狱”的叙述,使我对那个年代非常痛恨,也为中国感到耻辱。现在,有些人还在美化文革,不可理喻。教授最近的文章写到一些对文革的看法,为了避免断章取义,将他写的一段全引在此:“今天回顾,我不认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的、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灾难。将来的历史学者回顾,客观的,可能认为「文革」是中国文化复兴的起点!从讲道德伦理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民不聊生到今天的以科技挂帅的地球一体化,中国竟然一下子成为主角,近于不可思议,但谈何容易哉?事实上,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见到的地球一体化是由中国带动的。然而,如果中国没有出现过那代价高得令人流泪的「文革」,我们要怎样看才对呢?「二战」时我在广西的一个小村落住了一年,是几十户人家的小村,村与村之间口音不同,不交往,不论婚嫁。时移世易,三十年前深圳的人口只十多万,今天一千四百万,没有谁管你来自哪里。没有文革这样的现象多半不会出现,于是无从「现代化」。我没有说那高代价是值得的。我不知道。”
谎言有时很难让人分辨,谎言中夹杂着真理更让人难以分辨,而真理中杂着谎言则是最不能分辨的。张五常教授用经济理论,用自己令人向往的求学经历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学子,当然,他写的经济学,很多是很好的。人们对自己的偶像往往会盲目,很多人接受什么观点,不是看这个观点对不对,而是看谁说的(也算当年“凡是敌人赞成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赞成”教条的一个翻版吧)。因此,当张教授说出谬误时,少有人反思和批判。与张相似的郎咸平教授,也是我很尊敬的学者,他指出的很多问题是正确的也能取信于人。但他推崇的大政府,我不以为然。
作为偶像人物,言论还是要谨慎,别误导青年。但愿青年们能够对任何人的言论都做出理性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