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涨价的是是非非


 

康师傅又涨价了。为什么要说又?仅仅因为这是半年时间里第三次提价?在全国人民都在关心通货膨胀和生活费用上升的敏感时期,任何与日常消费密切相关的价格变动都是引人注目的,还不用说这个涨价行为影响面是如此之广。一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带头涨价绝不会被看作是好现象。

通货膨胀时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价格变动会有很快的扩散效应。人们普遍的通货膨胀预期会迅速寻找任何可能的价格突破口,引发一连串的涨价。作为中国方便面行业的老大,康师傅的一举一动当然都会在众人的眼皮底下被放大。这会被视为一个标志性事件,说它可能会导致进一步通胀的预期和恐慌是毫不为过的。

任凭物价失去控制肯定是最糟糕的情况,谁也不愿意看到。当然,发改委可能最不愿意看到这个结果,因为那意味着宏观调控的失败。管住市场中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可不那么容易,最方便的办法,就是严密控制每个行业最大的几家企业。只要这些巨头们价格不涨,小企业在竞争压力下是不敢贸然涨价。要控制物价,似乎没有比这更好的如意算盘了。

其实,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止跌回升的一年多以来,各种临时的非正式的价格管制措施无日无之。每当某个地区某类商品价格明显上扬的时候,地方的发改委和物价局就紧张起来,想尽一切办法去打压。当泛滥的超发货币带来的价格上涨动力由上游企业传导到消费品生产企业的时候,大家都会感觉到明显的成本提高压力。沃尔玛家乐福这些大卖场里面,各类商品要求提价的声音连绵不断。发改委用尽了“压”字诀和“拖”字诀,尽一切可能避免涨价太过集中太过剧烈。至少他们要让情况看起来还是那么“温和”、“可控”的。近日,发改委已经调查和约谈康师傅、联合利华等企业,目的也无非如此。

但是,消费品生产企业对于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是没什么抵御能力的。如果我们知道小麦的期货价格已经由2010年初的不足2300元/吨涨到今年初的2700元/吨,康师傅的调价举措就好理解了。毕竟,在同一时期里各方面的成本压力都在增加,利润已经被严重侵蚀。我们很难指望一个企业在没什么利润的情况下还能长期经营下去,除非有政府的补贴。

发改委在呼吁企业要担负起社会责任,有相当多的民众可能也会为价格管制的措施喊好,但这些并不能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问题。政府的目标是“管理通胀预期”。一方面,需要货币政策的调整,通过“回收流动性”来降低推动物价上涨的货币势能;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太快地回笼货币造成骤然紧缩的局面而伤害经济。价格管制是作为辅助手段使用的。其实质就是让企业通过内部消化上涨的成本,帮助政府分担一部分管理通胀预期的压力。

但是企业对于全面的通货膨胀是没有任何责任的,他们既没有向商业银行贴现的能力,也没有印钞机。尤其是那些消费品生产企业,他们与消费者们一样,都是通货膨胀的受害者。最关键的是,只要过剩的钱还在市场中四处流动,通过价格管制来压制物价普涨就是不可能的。因为市场里无数企业和个人实在管不胜管。压住葫芦浮起瓢,管制物价只是在疲于奔命地拖延时间。但时间是不等人的,坚决迅速地回收多发出来的钱,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