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等待突破的“时间窗口”


  银监会发布的银行业2010年年报印证了众多投资者对银行业绩“超预期”的判断,该年报显示,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95.3万亿元,比2009年增加15.8万亿元,增长19.9%,是银监会成立前的4倍,是“十五”末期的2.5倍。负债总额89.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4.4万亿元,增长19.2%。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34.5%。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继续增长。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双降”。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10.1%,整体的拨备覆盖率首次超过200%,达到217.7%。(3月31日<证券日报>)

银监会的报告发布的是整个银行业的资产与业绩状况,如果锁定银行类上市公司,业绩还要好一些,整个银行上市公司2010年业绩同比增长50%甚至100%的可谓比比皆是,资产状况也比行业平均要好。

银行类上市公司整体的业绩情况可以用“暴利”来形容,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该行业连续多年的业绩高增长。但银行业的业绩取得与其他各个行业都不相同,它不同于行业高度垄断的石化产业,不同于垄断竞争的汽车、家电、机械制造等行业,更不同于完全竞争的零售、轻工制造业,它的利润来源于国家严格的政策管制,银行业的市场准入与利率作为金融工具由央行严格控制所形成的巨额利差,决定了行业的“行政垄断”性质,一个形象的说法是,银行业的“暴利”是国家给的。从长期来看,这一垄断状况肯定将会弱化,但短时期内却是难以改变的。

银行股的表现主要受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一个因素是业绩大幅增长决定的估值提升,该因素决定了它“跌无可跌”,另一个因素是央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制约,该因素决定了它的“难以上涨”。两个因素的“夹击”造成了银行股一直呈现箱形波动、难以形成单边趋势的运行特点。从中长期来看,一个有利的局面是,这一处于相对估值洼地的横向整理趋势形成了“蓄势”特征,为此后的向上突破埋下伏笔,而突破的契机是货币政策紧缩走向趋于解除的时候,目前这个“时间窗口”暂未到来,但会有到来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