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建保障房疑似香饽饽恰似鸡肋


    根据目前的态势,我们大概会觉得,中国未来的住宅楼市也许是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各占半壁江山的格局。

    现在,受到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影响,住宅的暂时成交比较以前,不太红火。也有不少知名的房企在做精中高端住宅的同时,会在不久转战国际级酒店、自营部分酒店地产、高尔夫与旅游地产、文化地产、产业园开发以及养老地产等几大业务板块。

    当然,中国也有不少上市以及重量级房企已经参建各地的保障性住房了,即使公租房的净利率在5%左右,经适房的净利率在8%-10%左右,而廉租房净利润率最低,约为3%,可越来越多的房企还是想从国家和地方政府牵头的保障性住房里吃一口蛋糕、分一杯羹。

    我们知道,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简称商品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

    但是,与商品房相比,保障性住房制度还很不完善,为此,我国已经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我们在房企参建保障性住房的过程中听到一些声音:

    ——某上市房企在“十二五”期间拟投建的约20万套保障性住宅工程基本上都为公共租赁住房,配以商业设施建设。相应的,商品房投资于公租房建设并举,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个房企“两房”投资比例近乎1:1(公租房+商业地产)。

    ——某领军房企领导曾表示,目前并没有找到靠保障房赚钱的很好的办法。公司参与保障房建设主要是尽到行业领跑者的责任,若建设保障房政府只要给公司1块钱利润就够了。而为何索取1块钱的利润,公司可以告诉股东做这个项目不亏钱。

    ——某房地产国企负责人坦言,广州一个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利润有10%左右,但北京项目却处于亏损状况。原因则是北京项目到了政府之前规定的销售时间,但政府方面的销售方案还没有出台,导致该项目所有楼盘不能按时销售,参与该项目的7家开发商全部亏损。

    恕我不再去一一赘述。

    我认为,房企参建保障性住房,无可厚非,还应大力倡导,毕竟这里面有一些社会责任的因素。

    话又说回来,要想好事办好,各级政府应该迅速行动起来,为保障性住房的用地、用钱、建设、分配、使用、退出等建章立制,否则,愿景对头,落地糟糕。

    虽然目前保障房有公租房、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三种模式,但是,目前公租房在管理上尚有难度,因此最可能实施的还是廉租房模式,不过廉租房目前的管理模式和难度也还是很大。我还发现,有一个城市的经济适用房,由于市民付不起房款而有50%的人弃权了。

    与其说开发商参建保障性住房是香饽饽,目前看来,还不如说是鸡肋。

    鸡肋者,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也。

    为什么说是弃之可惜呢?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言是也!

    诚然,不少房企要继续做保障房,趋势使然之余,得到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税费环节方面的“让利”以及融资更为容易是开发商们最直接的动力。

    哈哈,政府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房企是赚取利润的大使,在带有社会公益性或者说准公共产品的保障性住房这一平台上,双方亟需很好切磋,不要让中低收入者看到希望了,由于双方合作的不愉快,现实却让期待良久的市民失望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