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超市购物,突然看到在日化用品区选购商品的顾客比平时多了好几倍。有一位大姐,和丈夫一起在日化区走了好几圈,什么洗发水、护发素、沐浴液,还有洗衣粉和肥皂,只要和日化贴边儿,就全往购物车里放。
这情景比前两天那“抢盐”的阵势强点儿,但是也挺唬人。看着来去匆匆“奔赴”日化区的人们,我突然想起来最近的那条新闻——日化行业四大巨头联合利华、宝洁、纳爱斯、立白旗下日化产品将“不约而同”提价,而且,这一涨价还涨不少,平均涨幅据说高达10%左右。
在日化区转了一圈,我发现,虽然货架上的产品好像种类繁多,可却几乎都属于联合利华、宝洁、纳爱斯和立白这四家日化巨头,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几乎全都是这四家旗下的产品。这样一来,如果这四家同时提价,那几乎等同于日化用品的全线涨价。也因此,诸多消费者新生不满,一边趁着还没涨价“抢购”物资,一边愤懑而无奈地质疑几大巨头是否涉嫌垄断经营。
且不管几大巨头是否涉嫌垄断,在“联合涨价”背后让国人伤感的是日化“民族品牌”的全面衰亡。无论是凭广告语“大宝明天见。大宝天天见!”名声响遍中国的“大宝”化妆品,还是那连名字都“民族的不能再民族的”中华牙膏,现在都已经是外国品牌的“媳妇”。说实话,咱这娘家人心里还真是有些不舒服。
这并非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的确,在市场经济之下,“大鱼吃小鱼”不过是普世准则。但是,当一个国家像被人扼住了喉咙一样,在本国的某一市场上却再没有办法发出自己的任何声音,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可怕。
自主品牌的没落,并非只在日化行业。想当初,在九十年代,在饮料行业,我国尚有“非常可乐”、“汾煌可乐”等多个自主可乐品牌,但它们的命运如出一辙——被百事可乐、可口可乐两家大型企业“鲸吞”之后,再无声音,真正的“雁过无痕”。或许正因如此,当“汇源”果汁成为交易之物时,国家才极力干预,并最终以“涉嫌违反反垄断法”拒绝审批。
相形之下,在中国的汽车行业中,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安、一汽等若干自主品牌似乎让国人松了一口气。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国汽车行业是个“安全地带”,恰恰相反,汽车自主品牌亟待做大做强。
中国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合资品牌已经越来越多,技术“中国化”、零件也“中国化”的汽车产品却让消费者听起来反倒不那么放心。这一现象可以说由来已久,而究其原因,除了所谓“崇洋媚外”的心理以外,消费者更多的是考虑汽车的质量、售后服务等等。而某些自主品牌汽车,在某些方面的确不尽如人意。
而在中国高端汽车市场上,除了刚刚收购了沃尔沃的吉利之外,我们再无其他品牌,大量的市场被外国高端品牌所充斥。并且,吉利能把沃尔沃发展到怎样的高度,我们还在等待时间告诉我们答案。
在各个差异化市场上建立汽车自主品牌,是中国企业所应当关注的。在这一方面,我们倒是可以向韩国学习。韩国汽车工业的崛起确实是一个神话,其起步晚于中国,时至今日却发展远超中国。在当初,韩国汽车企业也是从组装外国车型开始的,而且也采取过向外国企业出让股份的办法来获得外国技术。但是,他们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下大力度进行自主开发。并且,自主开发也是韩国汽车工业从组装外国汽车到以出口为导向的转折点。1980年时,韩国在世界汽车制造的排行榜上还没有名次,但到1995年之后,韩国始终保持名列世界第六位左右。
谁说中国只有日化品牌“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汽车、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等各个行业在自主品牌的树立上,都应该充满了危机感。还是那句话——一玩转世界的,永远不是游戏的赢家,而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对于中国,我们若想能够掌握市场,作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不仅满足于遵循别人炮制的规则,抓紧做大做强自主品牌,才是唯一的选择。除此之外,别无捷径,也别无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