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网络在走纯娱乐化的路线。艺术,商业,全都跨界到了娱乐圈——有时跨界都不够,两条腿全已经跳进来了。以前有个统计,时间不远,两三年前:中国网民上网目的,第一位是获取信息,第二位就是休闲娱乐。而这两年,估计二者快旗鼓相当了,甚至获取信息,不管主动被动,获取的都变成了娱乐化的八卦流言。随着博客、微博这种自媒体的兴起,信息被更加碎片化,更加失去权威性,更加容易传播。而甭管真的假的,大的小的,最方便传播的,永远是好玩的。你我都可以炒作,都可以爆料,也都可以传流言蜚语,以及流盐蜚语。
最近有报纸批评微博,是言论公厕,谣言满天飞。我觉得这不太恰当,因为中国挺缺公厕的……正经点儿说,谣言固然可怕,但沉默更可怕。不过如果博客、微博这种渠道传递的信息,全是考验人们辨别真假、辨别有用无用能力的,那这块地方,确实离垃圾场也不远了。
之前,除了漫天的快餐式娱乐信息外,反腐、伸冤,是表达的主要情绪,必要,但戾气、怨气、不平和无奈,让这些信息有些悲壮的感觉——你不知道会是怎么样一个发展过程,有时闹得越大,越可能有结果。多大算大?自杀、杀人,都是极致和扭曲的表现。
在微博上的“寻找被拐儿童”,是我第一次看到碎片式媒体平台的社会意义。一个孩子的照片,就足以让几千几万双眼睛在各个角落关注他们。以前的“人肉搜索”,正邪兼有,戏谑偏多。而对流浪、被拐卖的儿童,则是敏锐、热情的。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对我们来说特别简单,但对失去孩子的父母来说,“思恋是一种什么样的痛?无奈是一种什么样的痛?绝望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折磨?”那些孩子又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承受怎样的痛苦?汶川大地震、日本地震,电视网络上看了多少抱着自己孩子尸体痛苦的父母?而不知道孩子身处何方的彷徨,又怎么会比这种心痛更轻?这个社会和政府不作为、不救助的地方太多了。
微博事件之前,很多人是没有这个意识的。看到儿童街边乞讨,或可怜或无视,就这么走过去了。有了这样一个事件,和公安部的积极回应,大家都知道了即使带自己的孩子乞讨,也是违法,要迅速采取行动。群体的爱心可以弥补政府职能的不完善,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救救孩子!
在抗辐射、看月亮、看战争的时候,请不要忘记国内水深火热的孩子们。80后、90后,也许会看到很多浮躁,很多冲动,很多让你觉得就像美国“垮掉一代”的颓废感。但在他们长大承担责任,就像汶川大地震时,也能看到他们更多的优点。碎片化的自媒体,博客、微博,也是如此。它们可以传递的,比它们现在承载的,其实要丰富很多。
《孩子》,不止献给所有流浪儿童,更献给所有看到、发现到、有可能帮助到流浪、被拐卖儿童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