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l Lagerfeld曾经说过一嘴:现代人的脑子似乎已经不怎么记事了。他们就像金鱼一样,只有三秒钟的记忆,三秒前的事情就全部忘光。他这番抱怨,也多是针对时尚圈的稍纵即逝与喜新厌旧。但一段记忆在人们脑中活跃(不能说停留)的时间,确实越来越短。因为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快。对我这代人或更老的同志来说,是经历的太多,旧的还没来及遗忘,新的就已涌入的时代。对80后们来说,是一个人还没长大,就要怀旧的时代。
上个月和我爸去录了彬彬的《名人堂》,我是捧哏的,老爷子是主角。那期主题是“老男孩”,我爸特适合这题目,挥斥方遒,淡定地描述他在70多岁,如何与60多的张又旭一起学开飞机,众人哗然——他确实是中国学开私人飞机年龄最大的一位,基本朋友第一次听到这程度的老爷子戴着飞行镜,坐进小型飞机,拉控制杆冲上天空,都是哗然一番。
那期节目主要内容应该是展望,对未来的畅想,对打造奢侈品品牌的理想。不过父亲50岁离开首钢创业,到现在70年的人生经历在这儿,所以很大一部分也是在回忆。我就跟着他一块儿回忆,开飞机这算21世纪的事儿了,还有更多上个世纪的往事。越回忆越多。事后我就突然发现,自己也才40,怎么好像有这么多觉得伤逝的东西?
初中时候跟石康一块儿捣鼓文学、朦胧诗,看弗洛伊德、尼采,他写诗我念诗,那个时代的场景,算是草长莺飞,鱼虾游荡,青山绿水,漫天星斗。那时我们上学都是蹦跶着自己就去了,胡同里,塔楼里,都有登堂入室的燕子,做起窝来此起彼伏。那时不管是猪还是鸡,都是自然长大。该大就大,不大就按小的宰。那时有不放添加剂的馒头,有不喂化肥农药的蔬菜,偶尔还能吃着自己种的粮食和水果——现在能办到这点的,要么就是乡村有自己地的农户,要么就是赚够了钱买块儿田做逍遥散仙的半退休人士,绝没有视之为家常便饭的人家。
说远点儿,陆羽的《茶经》,千年来的茶道精华,里面说拿什么来煮茶?江河水——井水都要排在它后面。类似现在北京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这些地方,里面的水在古代是伺候极品铁观音、龙井的。孟浩然以前作诗: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这是真正的夜晚风景啊。现在在北京上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你能看见几分钟真正的黑夜?真正的夜景?真正的萤火虫?真正的静夜?——没有。不用指望全城停电。
我们上学时,背唐诗宋词元曲,里面描写风景的那个美啊。大声朗读,大声背诵,却不能睁大眼睛看到。现实世界,你找不到带着这些气场的环境。陈子昂登了幽州台,能忆古思今,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们还有幽州台可登么?有不少故居倒是——还有风骨么?
“从乡村到城市,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每个归来的游子都成了陌生人。”
如果说这些是对以前的怀念,祭奠自然,祭奠纯真,那么录那期节目时,放的那首《老男孩》,我大致了解了一下这首歌的出处,和它说的是什么事儿。原来也是怀念,是80后们的怀念。祭奠梦想,祭奠青春。不过我这个伪70后,还是80后们,仔细回味一下,都会觉得,我们面临着史无前例的进取机会,却又过早地进入了心灵黄昏。世界变得太快,所以有太多需要追求的;世界变得太块,所以也有太多无法怀念的。不管30岁,还是40岁,这么早就回忆了,不感慨么?
怀旧说明我们在经历急速的变革与发展,说明很多东西还没完全消化,就已被新的东西取代。有人说,过分纠结于过去,对现在和将来无益。未必全对,人是健忘的,只有不忘记过去,才有现在和将来。会回忆那些纯真和美好,才会看清今天车轮般碾压的发展,带来的危机与副作用。在讨论西方价值观与东方哲学时,学者们曾经说,民主自由、货币主义,这些基本是主旋律,但容易陷入一些死胡同,比如消费主义,比如利己主义。这些东西,有的用基督教是可以平息的,有的不能。而不论儒家道家,很多哲学思想是可以和民主自由相辅相成的,因为它们更讲天人合一,更讲仁义道德,并不全副身心投入“发展”“前进”。
怀念,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