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业教育怎样推进?


  逻辑起点:传统教育以培养“雇员”为目的,创业教育以培养“老板”为目的。能不能通过培养“雇员”的方式来培养“老板”呢?如果能做到,那该多好。问题是雇员的成长与老板的成长是两回事,试图依靠“雇员培养模式”来培养老板就犹如在拖拉机流水线上生产汽车一样是不可能的。

  创业能力:为什么不能通过培养雇员的方式来培养老板?要回答这问题首先要搞清“创业能力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创业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也即老板是在亲身实践中锻炼成长的,而不是在教室听教师讲课过程中成长的。可以说,没有学生的“做”,没有学生的“练”,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

  模式重构:创业教育强调的是“做”,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听”。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培养体系,彼此排斥,难以相容。要在教室中“听”自然要放弃“做”,要“做”就要放弃教室中的“听”。一个学校要想真正培养出老板,就必须再建一条“老板生产线”。让“老板培养”与“雇员培养”互不干扰、自成体系,也即同样的专业要有两个教学计划、两套教学方案,一个是培养“老板”的计划和方案,一个是培养“雇员”的计划和方案。如果一定要按传统的观念来理解,“老板生产线”也就是“创业专业”了。

  培养过程:传统教育是低年级学理论、学课程,高年级安排实习实训。创业教育刚好相反,是先实践后理论、先感性后理性。一上学就全身心投入企业的创办和经营,到了高年级在积累了相当多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再学理论。这不是为改革而改革,而是让学生有足够的“练”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在“练”而不是在“听”的过程中提升能力积累经验建立人脉并且产生理论学习的需要和冲动。可以说,创业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市场、实践”为中心,而不再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

  创业定位:学生一上学就创办企业,谈何容易?是的,学生一无资金,二无经验,三无人脉,要创办企业确实非常困难。正因为如此,学生创业要从“能做的”开始做起,从“自我雇佣”开始,从“养活自己”开始。有人一讲创业,就想到大公司大企业,就想到创新创造,就想到风险投资。这种想法很美,但对99%的大学生来说是不切合实际的。就大多数人来讲,创业就是从开小店、摆地摊、做淘宝开始,大公司大企业风投不是不需要而是时候没有到。

  课程设置:既然创业教育是一个“练”的过程,而不是“教”的过程,那么还需要“课程”、还需要“教师”吗?是否需要课程和教师,决定于目标是否能达成。如果没有课程的设置、没有教师的讲授,目标照样能达成,那么这样的课程和教师是可以省略的。创业教育不是不需要“课程”,只是与传统的课程设置有着许多不同。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强调:先实践后理论,多感性少理性。先实践后理性,是让学生先创业实践,到高年级再开始理论课学习。别的同学实习去了,创业同学最大强度的理论学习开始了。学生创办了企业,再学“企业管理”,学生做了营销,再学“市场营销”,如此安排,不仅受学生欢迎,而是更管用。高年级的创业同学这时候也有时间回到教室了,因为他们已是老板有了员工了。多感性少理性,是指课程设置要少而精,以给学生有足够的创业实践的时间,理论课侧重于企业家素质培养。

  教学方式:学生在低年级创业实践阶段,教师着重帮助学生解决企业创办和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教师相当于场外指导,多采用“现场教学”、“小组讨论”、“个别指导”等教学方式。在高年级课程学习阶段,教师除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会更注重“创业沙龙”、“创业论坛”等方式方法的运用,会特别注重创业同学经验和社会上创业成功人士经验的交流和分享。

  活动场所:让学生创办企业,创业学生的活动场所在哪里呢?创业活动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不一样的。创业的场所开始时在学校,可以在教室、寝室、实验室或者学校设立的创业园,但随着事业的发展创业场所就搬到了校外。办公室、车间、仓储、员工生活场所等等是一个企业在发展中必定要解决的,这些场所只能在校外解决。所以,创业学生的活动场所可能在校内,但也可能在校外。有一点可以肯定,创业越成功,学生在校外的活动范围也越大、活动时间也越长。

  学生管理:学生满天飞,不会出事情吗?学校怎么管?对于学生,学校负有管理的责任,但创业者本人是管理者。角色变了,责任变了;责任变了,行为变了。创业者本人对于货物安全、财务安全以及员工人生安全比谁都重视,学校大可放心。目前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之所以不胜其烦,就在于没有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学生,始终把学生看成是批评、教育、监管的对象。一个被批评、被教育、被监管的人能有责任心?能有自律行为?能不与学校对着干吗?创业学生满天飞,不是学校疏于管理,而是创业学生成长的需要。

  假期利用:创业活动是连续的不间断的,因此创业无假期。寒暑假、双休日以及其他节日加在一起相当于半年时间,这些时间是否能有效利用将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除了这些放假的时间外,每天的课余时间,对于创业学生来说也是极为宝贵的创业时间。对于假期及业余时间的利用,学校在住宿、餐饮、供电等方面要提供一切便利。

  教师评价:学生创业活动的场所是不固定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内容是随机的,创业指导师的工作量如何计算?如果按照目前各学校流行的考核评价的方法,创业指导师的工作量、工作业绩简直是没法计算的。但换一种思维又可以变得异常简单,那就是把学生创业的业绩当做考核教师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而学生创业的业绩都是可量化的,这样对教师的评价也就变得既容易操作又相对客观。管理要讲规范但也要善于打破规范,维护传统时要多讲规范,追求创新时要多破规范。如果把目前的对教师的评价考核看成是金科玉律,那么创业教育必定是寸步难行的。

  价值追求:创业教育对能力的关注胜过对知识的关注,对业绩的关注胜过对意识的关注,对物质的关注胜过对精神的关注。不是知识不重要,关键是知识要转化为能力;不是说意识不重要,关键是意识要有落脚点;不是说精神不重要,关键是没有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唯有这样的价值取向,创业教育才可能见行动见效果。否则,创业教育又会成为停留在“知识”、“意识”、“精神”层面上的文字游戏。什么创业教育重在“创业意识”培养,而不是急于让学生去创办企业;什么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有“创业精神”,而不是一定要创造多少财富。如此言论和观点充斥报刊和高校官员的报告,已严重干扰人们对创业教育的正确理解和创业教育的扎实推进。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学生在创造价值中体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