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需要自己的多元指标体系,而不是只听到一个管道中发出的声音。——阿狗语录
人们关心经济发展,是因为他们自己可以在其中获得富裕和增进幸福的手段。他们希望增加收入,能够享受更多的消费品和闲暇。当然,没有人希望经济的虚假繁荣——收入增加必须是真实的。那就是他们比以前消费了更多质量更好的消费品,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稳固的收入增加能够一直支持他们的生活水平进步。
但是,现代社会的政府干预主义之下,以刺激经济为借口的通货膨胀在持续不断地发生,人们的收入其实一直在不断地被稀释掉。正因为如此,官方公布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数据,总是会引起人们的怀疑。为了应对这种质疑,官方统计又发明了一种修正技术。这就是所谓的“扣除价格因素影响”。他们宣称,在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的数据中扣除了价格上涨(或下跌)的因素之后,得到的就是真实的数据,反映的是社会的繁荣和人们的富裕程度的真实增加。
这种修饰和处理当然做得非常巧妙。在谈到经济增长,也就是GDP增速的时候,统计数据宣布是“用可比价格计算”的,就是新一年的增长速度已经考虑了与上一年之间的价格比率。在说到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则总是说已经扣除了物价因素,比如在总的增加中减去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这样得到的就是真正的财富增加,而不仅仅是账面增加。总之一句话,不要去考虑什么通货膨胀啦,就算把通货膨胀的部分去掉,真实收入(当然,由此带来的幸福感)也还是增加的。
比如,我们看一下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比2009年的收入增长了14.9%,在“扣除价格因素”之后,实际增长了10.9%。要知道这是一个很高的数据。如果一个群体的实际收入在短短一年中平均实际增加了十分之一,那会意味着生活水平的巨大改观。那么,这个数字,到底有多真实呢?
说明增长的真实性,离不开那些影响最大的要素。当我们知道CPI在扭曲和掩盖通货膨胀的时候(参见拙文《CPI掩盖通货膨胀(一——四)》),就很容易找到所谓真实数据并不真实的根本原因了。当真实通货膨胀足够高的时候,不管人们的账面收入是否增加,大多数人生活水平是不升反降的。当人们不得不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大幅压缩其他开支的时候,当人们不得不为了贴补家用而兼职和延长工作时间的时候,他们的真正可支配的收入减少,消费意愿下降了,闲暇时间也更少了。幸福感?更加无从谈起。与这些相比,工资条上数目的增加真可谓浮云。
所谓的“扣除价格因素”都是不可信的。因为在几年的长期之中我们会发现,价格总水平的提高基本上是与“经济增速”同步的。也就是说,处于某一个收入水平线之下的人,不但账面收入没增加,而且其真实收入和处境都恶化了。
那些账面上的扣除,只是在他们随意地给出的公式中扣除。价格因素是无法这样扣除的。价格因素一直存在,如果考虑的CPI的扭曲作用。真的要扣除价格因素,我们会发现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中的大部分都是虚的。
为什么居民有被增加的感觉,却无法找出这样的实据。人是健忘的,我们很少去回顾十年、五年或者三年以前的情形,并把这些情形与目前的状况做详细比较。长期中的遗忘,给他们钻了空子。也许很多年过去之后,蓦然回首,人们才发现,所谓的“扣除价格因素”,并没有扣除什么。因为,如果真的把价格因素全面地扣除掉,也许只剩下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