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种经济政策总是从一开始就带来衰退和萧条,则根本就不会有人支持它。——阿狗语录
他们不是监控物价,而是监控民众对物价上涨的忍耐力——红牛语录
CPI掩盖通货膨胀,这既是一个客观事实,也是在反映一个主观意图。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
1、不存在一个数字指标能够反映价格水平的变动,任何这样指标内容的选取都是任意的,并且其权重的改变也是任意的。专家可以找出无数借口来“证明”其合理性,但没有哪个是成立的。
2、已经给出的指标体系,在内部的量化结构上和长期中的时间结构上都歪曲了价格变动的事实。
3、结构上的错误和时间上的迟滞,造成的后果就是,当通货膨胀已经发生的时候,CPI不能及时地反映这一事实;当通货膨胀已经相当严重的时候,CPI倾向于降低它的严重程度。
4、只要不可遏止的恶性通货膨胀还没有触发,依照CPI,价格就在“可控的”范围内。(尽管此时可能已经相当危险)。
从主观的方面讲,
1、CPI是货币政策的产物,它是为了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才编制出来的指数,指数本身服从货币政策的需要。
2、依照货币政策来规定CPI的编制方式和发布方式。
3、因而,无论物价上涨幅度和普遍上涨的趋势是怎样的,技术上总可以让指数避免触及警戒位置。
4、长期来看,政策制定者的意图是让CPI与真实的通货膨胀水平相分离,以便在任何他们认为“必要”的时候,重新开启信贷扩张-货币膨胀的过程。
顺便说一下,在食品、能源、交通,医疗等基本消费品物价都在攀升的今天,美国的CPI却显示他们在发生“通货紧缩”,这么荒谬的事情,除了解释为伯南克先生需要为“二次量化宽松”提供依据,还能解释成什么呢?
最后,CPI对每个人都造成误导。它误导消费者,让他们对未来做出错误判断,未能有效地安排消费和储蓄;它误导企业,让他们依照该价格体系做出错误的成本-收益判断,错误估计预期利润,做出错误投资决定,并在将来面临损失和破产;最后,它误导政策制定者——是的,一个人说谎说得太久了,他会相信自己的谎言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