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危机中这害人的“报喜不报忧”


    本是一场自然界降临的灾难,没想到,福岛核电站危机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至于那些还在饥寒交迫中等待救援的日本灾区民众,似乎成为被暂时忽略的群体,这次的菅直人内阁恐怕要面临来自民众的百般责难了。

随着媒体的曝光,核危机后面的主角渐渐浮出水面:东京电力公司。这个一直在试图阻碍危机升级的企业居然是导致核危机的“助手”。而据说菅直人在核危机出现后不止一次的要求东京电力公开消息,让政府和军队参与进去,但顽固的东京电力屡屡反应迟顿,等到事情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所有高层才集体出来谢罪,岂不知那时已是亡羊补牢。

据说这已经是东京电力“隐瞒不报”或者“报喜不报忧”第N次表现了,只不过前几次问题还能被东京电力所控制,而这一次终于“纸里包不住火”,换来日本上下的一片责骂。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相类似的问题不仅存在于东京电力,2009年丰田的“召回门”事件, 2008年的三鹿三氯氢胺事件,以及早先年的SONY电池事件和“大头娃娃”事件,甚至包括2003年的SARS危机和最近几年多发的矿难事件,事件发生最初本可以做到有效控制或者最大限度的减少当事人的损失,但就是因为这种根深蒂固的“报喜不报忧”心理,不少管理者对上故意隐瞒不报,自认为可以“搞定”,结果最后酿成令人心痛的灾难

“报喜不报忧”,这被西方学者称之为“好面子”的意识和行为,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狂妄”和“自大”。因为这背后的逻辑是:相信自己能搞定,相信自己能摆平,我不能在上级和众人面前丢人献丑,我不能给大家留下办事不利、水平不够的印象。正是这种“不能丢面子”的“一己之私”,往往会造成耽误时机,成本翻倍,难以挽回,还可能让很多员工和下级成为牺牲品,用巨大的代价换来所谓的“喜功”,但多数情况下却是惨败的结局,这是不是另外一种层面的“极端自私”与“不负责”

在管理上,这个问题尤其普遍。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尤其是对于接班人而言,当所有人都虎视眈眈的看着这位“少帅”到底有何拿手好戏的时候,二代企业家内心对于“上任三把火”的渴望可想而知。这关系到团队的信任,这关系到自信心,这关系到整个公司是否顺利过渡完成接班。在这种迫切的需求之下,“报喜不报忧”的意识开始不自觉的占领大脑,在一些接班人的内心,他们这样告诉自己:一定要拿一个像样的结果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于是,为了这个坚定的想法,二代企业家开始了火热的行动。但同样也有一个现实问题在困扰着他们:没经验。在有些行业,经验是必不可缺的,而没有经验怎么办?没关系,交学费就好了。这个学费是什么?那就是开始时的若干次错误。所以,接班之初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但问题是,有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错误摆在二代企业家的面前,接班人的选择,将决定“错误”的性质与后果。

第一类错误,完全是因为经验不足,导致错误的决策和执行,但如果这种错误是在“公开”的条件下,也就是说,从决策到最后的结果,团队都看在眼里,大家都参与其中,每个节点中的小错误或者小成功,都是在开放的状态进行的。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即便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最后的失败,也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因为团队所有人都是当事人,都对此了解进展,这次错了,下次再来,没有任何人规定必须一举功成,所以团队会和接班人一起进行下一次的挑战。

第二类错误。一心想着要“露一手”,想着“征服”所有人的接班人,怀揣伟大的梦想,计划着自己第一把火如何成功点燃。同样的是没有经验,但这个时候接班人“害怕”别人看出自己没经验(其实,所有人都一开始就看出来了);同样的是要做好第一件事,但这个时候接班人选择“秘密”而不是公开的方式来进行,他的逻辑是:只有等到最后的结果揭晓才能对外宣布自己的成功,中间的任何错误和问题都必须掩盖起来,因为那样是“没面子”,那样会打击自己的自信心,那样会让所有人都怀疑。于是,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整个计划都在“神秘”中进行,而这个时候,团队面对早已看清楚的“秘密”心知肚明,大家会想:明明没经验,还死不承认,一副伪“专家”的样子,那就等着瞧,看看你到底能做到什么样子。当团队普遍有这种心理的时候,接班人就已经失败了,因为如果最后事情成功,大家的怀疑和信任还是没有建立起来,这是由于你全程都是“秘密”进行的,没有见到阳光;如果最后事情失败了,大家也见怪不怪,本来就有这样的预期,失败当然很正常了

第一类错误,我们称之为“成长的代价”,这类错误在所难免,也是意料之中,只要整个过程是开放的,团队完全可以理解,也会支持接班人进行下面的总结;第二类错误,我们称之为“死要面子活受罪”,即便是最后因为自己的“天赋”获得成功,大家的猜疑心还是会有。而从管理的角度,“上任三把火”最主要是点燃团队的信心,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则是第二位的,如果丢掉了团队的信任,仅仅是证明了自己的能力,那也是曲高和寡,得不偿失。

是自己重要,还是团队重要?是证明自己的能力重要,还是融入到团队获得信任重要?是“抱喜不报忧重要”,还是开放全程获得理解与支持重要?极端的自负与极端的自卑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至少从企业得失的角度,CEO仅仅是企业的一个角色,光凭企业家一己之力,众才华横溢,难横刀立马,团队中其他角色的作用,其他岗位的力量,都是充分必要条件之一。

开放些,千万别再“报喜不报忧”了,你不是神仙,也不是上帝,错误也是一种成长,问题是,这种成长不能是“畸形”的

 

以我多年的经验,推荐一个不错的证券/私募网站  点 击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