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滨江,上海第三代“外滩”谋局


image

  杨浦滨江已成为黄浦江滨江整体开发重要组成部分  

  黄浦江由淀山湖自西向东蜿蜒曲折穿过上海,在杨浦转了一个“U”形弯,也留下了杨树浦水厂、杨树浦电厂等为代表的一批百年工业遗存。日前,在第四届杨浦发展国际论坛上,一张崭新的“后世博”杨浦滨江蓝图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文 冷梅 图、资料   

  四套方案争谋滨江新景

  黄浦江由淀山湖自西向东蜿蜒曲折地穿过上海,在杨浦转了一个“U”形弯,形成了杨浦三面环水的滨江地脉特征,杨浦由此“因水而兴”。
  曾经,杨树浦路沿线成为上海开埠后兴办实业、开厂生产的首选之地,并在20世纪上半叶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留下了以杨树浦水厂(建于1883年)、上海毛条厂(前身为英商怡和纱厂,建于1897年)、杨树浦电厂(建于1913年)、杨树浦煤气厂(建于1934年)等为代表的一批丰厚工业文明遗产。如今的杨浦滨江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位于都市核心区、规模最大、历史悠久的产业遗产区。
  进入新世纪,黄浦江再次成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城市发展的主轴。上海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加快推进了浦江两岸的综合开发,同时也给杨浦滨江的城市更新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近日,在主题为“后世博与杨浦滨江发展”的杨浦发展国际论坛上,杨浦滨江总体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结果揭晓。一张崭新的“后世博”杨浦滨江蓝图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并将成为上海黄浦江滨江整体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博会结束后,浦江两岸将会形成新的开发热潮。要与其他沿江区县形成错位竞争,除了要有单体的亮点外,更重要的是“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实现统筹发展。权威专家结合中国香港、波士顿、澳大利亚、巴塞罗那国内外滨江江区域开发经验,纷纷表示,后世博的上海将更深入走进滨江时代。
  论坛当天,“2010上海杨浦滨江总体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活动的入选稿,在秦皇岛路世博水门接受专家评审。现场展示的四套方案各具亮点,凸现杨浦工业地带的同时亦十分现代。例如,美国贺曼(上海)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将复兴岛打造为一个“低碳生态旅游岛”,提出全岛“零碳排放”的新理念。亲水岸线,活水公园让人亲近自然,同时它又是新能源,新科技的展示中心。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则准备打造一条超长(6公里)的滨江步行空间,串起沿江百年工业文化长廊。“并不需要一直在走,会安排有绿色穿梭巴士,在沿途‘滨江八景’等设站停靠。”设计师介绍说。而德国SBA建筑设计公司则富有创意地将滨江分成创意设计中心、绿色生活区、渔人码头、天际线广场等九大区域,从而完成产业及人口结构的调整。

  后工业时代复兴水文化

  “世博给我们整个上海,给我们整个中国带来诸多的变化。世博会以后,是新的起点,我们会发现,我们整个滨江四大公园全是城市中间最重要的绿色岸线。上海在上世纪20年代有了外滩,那是金融街,是可以见到水却不可以亲近水。上海的第二代外滩,是因为浦东的开发,浦东外滩,我们知道可以近水,但是它是一个水泥的平台。而今天上海第三代外滩开始了,它是真正绿色、生态、湿地集聚的一个外滩,有6公里长,这是世博会带来的长久影响,假如大家184天在关注世博里面的场馆,184天以后更多受惠的是世博园区两岸真正的绿线,它将带给整个上海市民公共的生活。我相信这里会成为千万上海百姓最喜欢的地方。”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说道。
  无疑,杨浦滨江在第三代“外滩”的形成过程中将发挥重要角色作用。吴志强认为,杨浦会直接在世博会后形成真正的推动力,从一个工业区走向一个真正的后工业化的创意城区,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智慧和创意。“杨浦区所有的人都可以发现,过去生活在杨浦区,不知道杨浦区是一个半岛,它是三面临水,这条岸线,今天可以看到,这是对于前工业时期工业初期的城市动力的复兴。”
  前巴塞罗那规划局局长Joan Busquets在论坛上向人们阐释了可资借鉴的巴塞罗那滨水战略的经验。巴塞罗那曾经是1992年奥运会的承办城市,当时巴塞罗那有这样一个构思——一个伟大的城市,一个井然有序的城市,随之一改50年以前“水为工业所用”的负面形象。从巴塞罗那的案例来看,一座城市是在不断地变迁着,并向海洋进发。巴塞罗那很多重要的东西都是在过去40年中做的,主要的工业都是在内河边上,其他地方没有多少工业。在过去20多年中,巴塞罗那开始对港口进行重建,开始建造新的建筑,重新跟水体建立连接。“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我们把水当成一个重要的载体,同样,我们是通过一些创新,经过创新以后,引发了一系列的新事物,这样可以使得10公里范围内都得到开发。“Joan Busquets说道。“我的建议是,在上海需要做一些成规模的开发,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河,以及我们和河之间的关系。在巴塞罗那,在滨水活动的时候,我们知道,水给居民提供很好的休闲娱乐场所,我们也建造了一个新的港口,这个港口也是很多活动的场所。同时我们看到这些开发能够让人更好的亲近水,同时也是一个绿色环保的开发。”

  构建上海南北生态走廊

  “作为一个学者我要从宏观尺度来讲,这不仅是杨浦的滨江,也是上海的滨江。我希望所谓经济的发展,产业的规划也能够有人文关怀,也能够从人的角度有更多的考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屠启宇道出肺腑之言。
  他认为,上海滨江产业发展的核心思路需注重三点:首先,上海滨江产业发展同整个城市转型相吻合。从转型来讲,后世博上海经济发展的主线非常的明确,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实现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调整。
  其次,滨江产业离不开江,同黄浦江用途进行双向的调整。实际上开埠以来,黄浦江的功能并非一成不变,以外高桥码头建设为开端,到大小洋山建设,上海的航运功能真正进入海洋时代,黄浦江的功能,从作为过去时的水源地和排污渠已经过去了。作为现在时的黄浦江的功能还是航道,但是世博以后,或者是在世博以前已经在变化,黄浦江的航道功能在弱化。未来来讲,黄浦江的功能是作为上海的一个生态走廊、景观轨道。
  最后,滨江产业发展要达成生产、生活、生态的协同,滨江产业除了更新升级以外,也要考虑退出,这个退出就是把一些岸线从产业的功能向城市生活、生态功能转向。滨江应该更多考虑公共空间、新的生态走廊,现在上海市中心区来讲是没有大型的绿色走廊,实际上南北向在整个上海来讲,虽然道路交通有南北高架路,但是上海市中心南北方向没有生态走廊,实际上滨江的开发不管是浦西段还是浦东段给予我们一个机会,可以构建一个南北生态走廊,当然其中也有公共建筑、普通住宅。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认为,滨江区域的发展不仅仅是一条带,不仅仅是沿江的,它还有腹地,腹地应该跟沿江地带共同发展。浦东的开发开放给整个城市空间重组、产业结构重组的契机,现在整个上海都在发展,黄浦江还是有各种各样的景观,基本还是以生产岸线为主的,要把它整个都变成生活岸线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是这是城市的目标。黄浦江把它分成上游段、中游段、下游段,这里基本是处于下游段,中游段跟上游段已经做了规划,前几年的黄浦江规划,主要是集中在下游段,但是下游段还要继续往长江口延伸。目前两岸的规划方案也有了,黄浦江的规划对功能分区,建筑高度的控制,对于土地的利用,以及公共设施,历史建筑保护都有很好的指导意见。“我们从杨浦区的发展来看,复兴岛是一个空间核心,我们不要把这个岛建成一个商务区、建成高层建筑。2003年举办过复兴岛的设计方案征集,我认为我们可以延续这样的一种发展,有没有可能把它变成一个步行岛,把所有的交通放到地下去,我们要有一种目标去实现城市的发展,现在的城市化不再仅是硬件的城市化,我们现在要进行的应该是软性的城市化,后世博黄浦江两岸的发展,上海也正在制定一系列的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的安全,以建立城市生态空间体系。”郑时龄补充道。

我的梦想我的家,缤纷生活尽在摩研E生活。(上海生活社区)

上海论坛 摩研E生活 闵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