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日本大地震(之二)


亲历日本大地震(之二)

赵 伟(浙江大学)

    2.1 淡定的民众

    大地震发生那天余下的午后和接下去的傍晚,我们是在四谷周边的寺庙和街上度过的。

    第一拨强震过后,我们直奔大街后面小巷深处的一座佛教小庙,到那里后发现避难者很少。只有几位中年男女,每人挎个“双肩包”,或拿手机上网,或在听随身听。谈起来才知他们从三站地之外的新宿来,顺道看看寺庙,赶上了大地震,而并非刻意避难的。从他们的手机信息我们才知,地震在宫城附近的海上,震级7级以上!而后去地势较广较高的须贺神社,发现那里几乎没人。我俩纳闷,人都到哪儿去了?待我们走出小胡同转到大街上后,这才发现,原来人都在大街上!原来地震导致地铁停运,成千上万的“上班族”在徒步回家。街上完全可谓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然而秩序之好出乎我们的想象。马路上大小汽车依然按照红绿灯信号排队通行,听不到一声汽车喇叭鸣响。两边人行道上潮水般行进的人群,也出奇地守序,出奇地安静,几乎人人都在按照红绿灯信号穿越马路,鲜有高声喧哗者。

    更令人称奇地是,潮水样的步行者经过后,街道上依然出奇地干净,难得看到纸片、饮料瓶等垃圾身影!

    走累了我们进了一家寿司店,发现那里几乎座无虚席,生意出奇地好!坐定后,服务员依然和平时一样热情与周到,先拿杯子倒上一杯热茶,而后递上菜单。在我们吃寿司喝茶的过程中,发生了几次余震,每次震动,柜台后面璧山挂的几排木制小牌子便会左右摇晃,开始我们看到小牌子晃动还有点慌兮兮的,但看看周围的人,无论吃酒的客人,还是热情待客的店员,全然没有丝毫惊慌表情。渐渐地也就不去留意了!

    从寿司店出来时已近晚7点,回酒店的路上顺道去了几家“便利店”和食品超市,发现人们都在静静地排队购物,货架上的面包、牛奶及“便当”等应急食品,几乎都给拿在顾客们的手里了。但仔细看就会发现,每人手里也就拿那么两三件小物品,看不到大包小包的“扫货式”抢购场面,更看不到在国内屡见不鲜的“先来者”整箱拎走,让后面的人干瞪眼的那种情景!即使国内大学食堂平日的那种拥挤场面也看不到。每个人似乎都很镇静,和平日一样彬彬有礼地自觉排队,付款柜台前等着付款的顾客们,依然保持着特宽的“一米线”。

    我们再次回到酒店时,发现大堂里坐着好些个人,一打听才知他们在等房。显然是路远回不了家的人,准备在酒店零时过夜了。酒店柜台的员工们也与往常一样,还是那样有条不紊不紧不慢地样子,还是那样彬彬有礼地在接待客人,且对每位客人都很耐心,看不到任何焦急的神情。

    地震是周五发生的,接下来的周六一早,酒店告知预定的早餐无法提供,原因是前一晚交通瘫痪供货未到。我们只好去附近寻找合适的咖啡店吃早餐。走了半条街,发现几家咖啡店都在开门营业,到门口就能闻到诱人的咖啡味儿,但生意比平时好不了多少。吃早餐的客人几乎人手一份书报,一边用餐一边在阅读,鲜有闲聊议论的场景。到了那天午后,尽管余震依然不断,街上的多数商店都已恢复营业!而多数餐馆,压根儿就没歇过业!

    此情此景不由地让人想到一个词,这便是淡定,这是一个社会大众面对灾难的淡定,这是一个文明社会面对灾难的淡定!

    2.2 缺电的东京

    我们是周二一大早离开东京回国的。到了周一,街道上看起来没什么变化,但事态实际上在恶化。我们事后知道,此次地震尽管级别虽然很高,但其直接破坏很有限,而引发的海啸所带来的破坏却要大得多。地震之后的海啸,不仅直接卷走或摧毁了沿海大片市值与乡村,而且引发了核电站爆炸,由此导致了更大的“后续灾难。我临离开日本时,还尚未听到核辐射威胁增加的说法,所感受到的,则是核电厂关闭所引发的缺点。东京虽系首都,但也陷入严重的缺电之中。

    周一早餐后我乘地铁去“客座”的研究所辞行,去程或许赶得巧,到站两分钟即坐上了地铁,然而待中午回酒店时,才发现地铁车次比平时少多了,平时3-5分钟一趟的“丸之内线”的地铁,此次等了十多分钟才来。次日一早从四谷乘“电铁”取道品川附近的滨松町而羽田机场回国时,才深深地感受到东京公共交通受困于缺电的严重程度。平时也是三五分钟一趟的日铁“总武线”电铁,这次等了足足十五分钟,后转乘“山手线”,虽然只等了不到十分钟,但因人多车少,车内非常拥挤。到了滨松町,发现排队乘开往羽田机场的“单轨电铁”的旅客也比平日多得多,站外排了很长的队。即便如此,一路乘车或转车,秩序和平日没有两样。候车时大家都自觉排队,加塞插队现象绝无仅有。车虽然少了不少,然而一旦走起来,还是一样地准时,车内也是一样地安静。更令人感叹的,则是各种设备运转的正常,换乘与平日一样地“无缝对接”!

    虽然严重缺电,虽然也很拥挤,但震后东京留给一个我的“最后”印象,也可归入一个词:秩序井然!这一点与我们国内平时看到的公共交通乱哄哄的秩序,恰成巨大反差。

    2.3 无言的旅途两头经历 

    实际上一到上海虹桥机场,下飞机后回杭州的经历就感到了巨大的反差。不错,虹桥有世界上最快的“高铁”,然而每人拖着一只大箱子从机场国际航站楼转到高铁站,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儿。地铁站入口是有自动扶梯的,但不知出于什么理念,自动扶梯的上下两端各接了5-6个水泥台阶,要想乘坐自动扶梯得扛两次行李。地铁检票口是那种“轮盘式”的,一张磁卡车票只转一下轮子,往往是行李进去了人进不去,或者相反!差不多每个提箱子的旅客都得折腾一阵子!有人行李过去了人过不去,一着急干脆从轮盘底下爬了过去,令人啼笑皆非!

    地铁车次也出奇地少,好不容易等到一趟,终于到了虹桥火车站,但去“高铁”站还得上几层楼,终于到了高铁站,发现那里已是人山人海,比东京高峰时期的旅客多得多!所不同的是,“高铁站”旅客多半都是在等车,而非在赶着乘车。

买票排队的方式也是“国内特色”的,为防止加塞,得紧贴前面人的背,还得捂着口袋防小偷!而那里的检票机更加“先进”:旅客须站在距离机器十多厘米开外的线上伸长手把票贴上去,稍不留神,如果一只脚迈过了那条线,机器便死活不认票,转轮就卡住了!外加一路“安检”不断,差点把我自飞机上带下来的两瓶清酒给当成“危险品”给抄走了!

    高铁的确出奇地快,45分钟就到杭州火车站,然而下车后出站的经历简直可谓一种“冒险”:从月台到地下出口全是台阶,没有任何电梯可以利用,仅在台阶边上抹了条狭窄的水泥陡坡供旅客拉行李。然而大箱的轮子一搭斜坡便借着重力迅速下滑,差点把人给带倒!最后无奈,只能将箱子的底贴着滑坡往下溜,算是折腾下来了,但箱子底也给磨得差不多了!

    算下来,从大地震后的东京回返,旅途的后半段要比前半段费时费力得多。实际上岂止费时费力,还有几分冒险与后怕的感觉。如果不是“安检”格外通情,我从国外带回的酒岂不给收缴了去?如果在杭州火车站出站拉行李时反应略迟钝点,说不定已给跌下台阶摔伤了,这会儿说不定就躺在医院里了!

    对于旅途两头的经历对比,我只有两个词儿:无言,无奈!

(2011-3-16于杭州);部分内容载《新京报》2011-3-19(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3/19/content_212262.htm?div=-1

【文章受版权法保护,可转载,但须注明作者及来源,纸媒版须支付稿酬,以显知识产权意识。不标出处的拷贝行为等同偷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