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又”改组政府了!
这是萨科齐自2007年当选法国总统以来的第十次改组政府,也是最近一年来的第四次,距上一次的短命政府仅三个月零14天。如此频繁地改组政府,萨科齐自然有其种种道理。问题是,这些道理是否对国家、对民众有利。问题恰恰在此。
如果人们已经忘记过去每一次政府改组的原因的话,至少上次改组的理由还余音在耳。当时因为前一届政府成员闹出了一系列的内政丑闻,使萨科齐在民意测验中得分每况愈下,甚至明显影响到其对2012年竞选连任的获胜机率,于是萨科齐不得不狠下决心,抛弃了一批已经声名狼籍的部长(如一年运用公款抽雪茄就抽掉工人一年年薪的国务秘书、在全国实施经济紧缩政策时外出乘坐昂贵私人飞机的合作部长、当然还有闹得沸沸扬扬的贝当古丑闻中进行权、利交换的财政部长等),换上一批号称“更为精干、更富经验和更具威望”的部长,其中就包括这次被撤换的法国外交部长米歇尔·阿丽奥—玛丽。
令人不解的是,仅仅三个月零14天,外长就被因为“不称职”而被撤换,令人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觉。当然,在萨科齐电视讲话宣布政府改组时,所列出的理由,是中东阿拉伯世界发生巨变,需要加强政府的应对能力,所以替换了三个政府最重要的部门首长:外交部、国防部和内政部。但阿丽奥—玛丽身为外长,却在去年突尼斯已经爆发民众抗议示威并出现流血事件后,毫无外交意识地兴冲冲带着同为部长人同居伴侣和父母一起到突尼斯度假,并接受总统本·阿里的一个亲信、大富翁阿齐兹·米莱德的私人飞机款待,实在是缺乏必要的外交敏感。更令公众瞠目结舌的是,就在本·阿里匆匆出逃前三天,阿丽奥—玛丽还在议会公开表示,法国应该“向突尼斯提供举世闻名的法国警方经验,以帮助突当局渡过这场民众起义难关”,这更是显示出作为一个代表法国的外交部长的不称职的一面。
我曾采访过这位政治家。当时她担任法国国防部长。实话说,当时觉得她是个诚实的政治家、诚实得甚至有点口拙。作一名政党首脑似乎很合适,但显然她不太懂外交。我是在她前往日本和中国访问前采访她的。她说了很多对中国十分友好的话。但此后在她离开日本前往中国之际,却又公开表示支持日本入常。尽管这是法国的国策,但在前往中国之前,特别是正值中日两国民意因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而强烈对立之际,这一发言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样一位明显不懂外交的政治家,怎么会选中担任外交部长的呢?
事实上,法国政府的组成,都是与法国国内政局密切相关,而非“选能择贤”,按人员的能力和才干来安排的。阿丽奥—玛丽曾当选过执政党主席,因此是党内的“重要人物”之一。所以萨科齐需要她的支持来赢得总统大选。因此就必须在政府内为她预留一个重要位置。这就好象我曾与之同台电视辩论过的另一位法国国务秘书拉玛·雅德一样。出任国务秘书时年仅31岁。选中她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她是黑人,受到民意的追捧,几乎是法国右翼政治家中最受民意青睐的一位。因此萨科齐当选后,便将她放在外交部担任人权事务国务秘书。但事后证明,缺乏经验和足够外交常识的雅德并不适合这一职位,多次闹出外交纠纷。甚至在中国西藏问题上,她也放过“横炮”,居然宣称“萨科齐是否出席奥运开幕式取决于中方是否接受三个条件”。当《世界报》将雅德的这一说法刊登出来后,总统府一口否认,雅德也赶紧改口……很快,雅德就因为不称职而改任体育国务秘书。这位连橄榄球是多少人组成一支球队都不清楚的部长闹出的笑话就更多了……
纵观萨科齐上台以来法国历届政府的组成,莫不是从国内政治——或更直白地来说,是从大选的需要来安排的。如萨科齐的第一任外交部长贝尔纳·古什纳,就是一个著名的左翼社会党人权专家。萨科齐将他安排担任外长是出于两个考虑,一是打出“人权外交”的旗号,且将一个左翼政治家安排进政府担任外长,将堵住反对党批评的大嘴;二是趁机将外交决策枢纽完全集中到总统府,使外交部成为一个纯粹的执行机构。事实上,古什纳也不是一个称职的外交部长。但对于萨科齐的声望来说,却有相当助力,因为古什纳是法国左右翼所有政治家中民意测验得分总是最高的一个,尽管欧洲各国乃至世界外交界都知道,这是一个水平有限的外交官!
这次新政府改组,更是直接瞄准了2012年大选。萨科齐内政成绩有限,现在正将全部的赌注都放在外交上,趁法国担任G8和G20主席国之际,借重新任外长朱佩的经验,来做出萨科齐“世界级领袖”的形象,以此来冲击2012年总统大选,如法国历届总统在寻求连任时都曾打过的外交牌一样。然而,当外交随着民意转、政府随着大选转的时候,国家机器的运转不出问题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