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总统跑到英国过80大寿的人生百味


  他是“苏联总统”,这个职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唯他独有!
  但他却让苏联变成了历史,以至于人们现在都说不清楚在“苏联”之前,是加“原”还是“前”。有“原”就有“现”,可是现在没有苏联了。有“前”就有“后”,可是今天也没有后苏联了。
  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和俄罗斯历史上是最富争议的名字了。有人对其敬仰赞美,有人则对其口诛笔伐。他被西方人称为是“改变世界的人”,被苏联人称为“葬送苏联的人”;他是“民主的胜利者”,还是“民主的牺牲品”?有人说他“得到了民主,却弄丢了国家……”
  他让一堵墙在一夜之间被拆得七零八落,他让一个大国一夜之间变得四分五裂,这是他对自己的祖国三心二意的结果,还是他对民主一贯追求的代价……
  把一个国家的消失归罪于一个人,那我们可能也过高地估计了此人的实力了。不过,这个国家的消失与他是有直接关系的。从某个角度讲,他即使不负全部责任,也应该负主要责任!


   3月2日是苏联前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80岁寿诞。戈尔巴乔夫将与家人和朋友一同庆祝,但庆贺生日的地点不是莫斯科,也不是俄罗斯,而是英国的伦敦。据戈尔巴乔夫基金会一名工作人员称,打算祝贺戈尔巴乔夫的人可以晚些时候前往伦敦参加一场庆祝大会以及现代文明发展贡献奖的颁奖仪式。据说,一场专门为纪念他八旬寿辰的演唱会将在伦敦的英国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举行。演唱会的收入预计将达500万英镑,所有收入都将用于慈善事业。
  而3月30日,在伦敦将举行以戈尔巴乔夫名义设立的“改变世界的人”奖项首次颁奖仪式。
  政治学家德米特里·巴多夫斯基说,“庆祝戈尔巴乔夫寿诞的主要活动将在伦敦举行。很可能,这并非偶然。因为世界上对戈尔巴乔夫的结论只有一种,就是他是让世界与西方摆脱主要威胁——苏联的人。而在俄罗斯对他有着不同的看法。苏联解体在很多人思想中仍是头脑的事”。
  政治学家米哈伊尔·列米佐夫认为,人们对戈尔巴乔夫具有不同的看法的原因是,西方在“冷战”中无保留的取得了胜利,而苏联是战败的一方。
  俄罗斯社会舆论研究中心调查结果表明,半数俄罗斯人对苏联前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持冷漠态度,认为他最主要的成绩是建立了民主自由,这项调查是在戈尔巴乔夫周年日前夕展开的。
  根据调查,俄罗斯人对于戈尔巴乔夫的看法在过去的十年中有所改变。那些对他强烈不满的人数(从2001年的30%降至2011年的20%)和厌恶的人数(从9%降至5%)均有所下降。同时,更少的俄罗斯人对他抱有好感(从2001年的16%降至2011年的5%)以及持有尊重(从2001年的15%降至2011年10%)。而关于对政治人物态度的问题多数答案是无所谓(从2001年的25%上升至2011年的47%)。

  如今的戈尔巴乔夫也经常就俄罗斯国内外大事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但那也只是专家看法罢了……

  无论对一个人或爱或恨,都说明我们在意这个人,这个人在我们心中有位置。但如果我们对一个人“无所谓”了,那说明人们根本就不在意这个人了,无论他是否是“改变世界的人”……
  对于一个官员而言,最大悲哀也许是“人还在,权力和影响力却没了”。而对于一个所谓的政治家而言,最大的悲哀或许就是,“人还在,但在人们心中却没有了位置……”
  想起《沉思录》里的一句话:“请看看那些所谓的伟大的人物,他们现在都到哪里去?都烟消云散了。有的成为故事,有的甚至连半个故事都算不上”。

  评价戈尔巴乔夫的文章和书籍太多了,我的评述只能是画蛇添足罢了。不过想想,也许许多所谓的伟人,连“传说”都算不上呢?

 

下面这两张照片,是我手机在莫斯科街头拍到的。是伦敦以戈尔巴乔夫名义设立的“改变世界的人”奖项首次颁奖仪式的海报。

 

下面是百度中的戈尔巴乔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31~ )俄罗斯人1931年3月2日生于苏联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红军区(赤卫军区)普里沃尔内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3岁开始定期在庄里劳动,15岁当上了康拜因操作员助手。15岁参加工作,最初任农庄的拖拉机机械站机械师。1950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195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5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先后任苏联共产主义青年团边疆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斯塔夫罗波尔团市委第一书记,边疆区团委第二、第一书记。1962年3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区域农庄一农场生产管理局边疆区党的组织员,同年12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农业边疆区党机关局局长。1962年9月至1967年完成斯塔夫罗波尔农业学院的函授学习,获农业经济学的毕业证书。1966年9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市委第一书记,1968年8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第二书记,1970年4月任第一书记。1971年起任苏共中央委员

   1978年11月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进入中央书记处工作。1979年11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80年10月苏共中央全会增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5年3月11日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1985年3月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提出“加速战略”以及“民主化”、“公开性”、“新思维”、“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等口号,采取一系列积极行动缓和与西方的关系,为结束冷战作出了贡献,并因此而于1990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88年6月在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方案。1988年10月1日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89年5月25日,在首届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在苏联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的“公开性”方针促使1990年通过了废除书刊检查制度的法律,并开展了为政治迫害受害者大规模平反的运动。

  1991年8月22日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辞去了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继续致力于缔结联盟条约的工作,但12月8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白俄罗斯代表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声明,并宣布了苏联的解体。苏联国家解体后,戈尔巴乔夫于1991年12月25日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1955~1969年从事共青团工作。1962年3月~1978年11月从事苏共地方党务工作。1978~1985年任苏共中央书记。1985~1991年任苏共中央总书记;1990~1991年任苏联总统,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在戈尔巴乔夫执政中、后期,苏联社会思想获得空前解放,苏联人民抛弃了的苏共,苏共丧失执政的基础,最终被迫自行瓦解,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因对冷战结束的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历任苏共第22、24、25、26和27次代表大会代表和1988年6月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代表。他是苏联第8至11届最高苏维埃代表,还曾任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代表,1952~1955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

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时

   1989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和1991年初的苏共二十七大确立了戈尔巴乔夫的最高领导地位,并确立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路线。斯大林时期以来,苏共在理论与实践中所创立的一整套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无疑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否定,对于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过巨大的历史作用。但实践也证明,这一社会主义模式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弊病,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日益暴露出各种矛盾,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障碍,这就要求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最高领导人之后,主张要对经济和整个社会体制实行深刻的改造,特别是苏共二十二大以后,苏共内外政策上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新动向。
  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上的报告以及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和决议中。提出了不少新观点,对苏共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挑战。这些新的理论观点,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上,新党章中以“有计划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取代了建设“发达社会主义”、“成熟社会主义”的等提法。这种改变表明了他对过去那种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不切实际的理论的否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的关系上,戈尔巴乔夫在二十七大报告中对那种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会“自动相适应”的传统理论进行了批评,他明确指出这种理论已被实践证明是站不住脚的。他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非对抗性的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应当经常加以调整和完善,无疑这一理论为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十七大还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单纯是一种归属问题,而是“具有丰富的内容”。它包含着“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利用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分配的一整套多方面的关系和一整套经济利益”,他明确提出要不断调整这种关系,并把这种调整与“社会经济自治”联系起来。在1987年苏共一月会议上,戈尔巴乔夫在进一步谈到“社会经济自治”时说,“在生产方面发扬民主,始终如一地实行劳动集体生活的自治以及创造出那种能使每个劳动者都切实感到自己是本企业的主人的条件”,这是头等重要的事。他提出,要通过改革,“发挥劳动者主动精神和自主精神以及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管理民主化的广泛性的可能性”,通过建立企业和联合公司劳动集体委员会,赋予委员会和全体劳动者大会以解决广泛的生产问题、社会问题和干部问题的决定权。戈尔巴乔夫在二十七大上还提出,社会主义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出生产者”,批评了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持否定态度的理论,提出了“对现行价格体系必须进行有计划的改造”,使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诸如上面的许多观点,无疑是对苏共传统理论的重大突破。
  苏共二十七大以后,戈尔巴乔夫在实践上加快改革的步伐。但苏联改革的阻力是非常大的。正像戈尔巴乔夫自己说的那样,“改革事业比起原来预料的要困难,社会上积累的问题的原因和根源比原来预料的要深”。为了推进改革,戈尔巴乔夫多次强调说,这场改革是“组织革命性质的,旨在克服停滞现象和为加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可靠而有效机制的工作,这是十分重要的。除改革外,我们没有其他出路,所以我们不能退缩,也无处可退”。
  苏联和东欧的民主化同时也削弱了共产党的权力,这最后导致了苏联的瓦解。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发动了“八一九事件”,戈尔巴乔夫被软禁了三天,他被释放后发现他的声望渐坠,而当时俄罗斯加盟共和国总统的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的声望大涨。此外,政变后他被迫将大部分政治局成员撤职,一部分甚至被逮捕。
  1986年召开“二十七大”,通过苏共第三个党纲的修订本,提出苏共当前的任务是在加快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使苏联社会继续向共产主义迈进。戈尔巴乔夫在大会上的报告中用“进入发达社会主义”代替“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提出“加速战略”和实行“彻底改革”的方针。1988年党的第十九次代表会议决议指出,党主张完全放弃对国家权力机关和管理机关的越权取代,放弃几十年保留下来的由党委承担不属于它的行政管理职能的做法。1989年后党内出现了“民主纲领派”和“团结、争取实现列宁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全苏协会等派别。1990 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通过《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声明。1989年初,苏共有党员1948.8万 。中央机关报为《真理报》,党刊为《共产党人》、《党的生活》。1991年苏联8·19事件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8月23日签署了“关于暂停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活动的命令”。8月24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各共和国共产党和地方党组织的命运由它们自己决定”。同日,他还发布命令,停止各政党和政治运动在苏联武装力量、内务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其他护法机关、铁道部队、其他军事单位和国家机关中的活动。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暂停苏联共产党在苏联全境的活动”。在此情况下,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或被中止,或禁止活动,或被迫自动解散,或在共产党的基础上改建新党,有的共产党甚至被宣布为非法。这样,统一的苏联共产党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苏联总统

   1990年3月14日,第3次苏联(非常)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根本法)修改补充法》,决定设立苏联总统,从而改变了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集体行使苏联国家元首职权的制度;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被大会间接选举为苏联总统。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位苏联总统。
  根据法律规定,苏联总统由苏联公民根据普遍、平等和首任选举的权利,以秘密投票方式选举产生(苏联第1任总统戈尔巴乔夫),参加选举的选民人数超过50%,选举即有效。凡年满35岁以上、65岁以下的苏联公民可被提名为候选人。任期5年,连任不得超过2届。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在苏联总统违反宪法和法律的情况下,经代表总数2/3的票数通过,有权罢免总统。
  同年12月,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因完善国家管理体制对苏联宪法(基本法)进行修改和补充法》,对苏联总统的职权作了一些修改。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联邦等11个共和国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苏联正式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