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却让苏联变成了历史,以至于人们现在都说不清楚在“苏联”之前,是加“原”还是“前”。有“原”就有“现”,可是现在没有苏联了。有“前”就有“后”,可是今天也没有后苏联了。
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和俄罗斯历史上是最富争议的名字了。有人对其敬仰赞美,有人则对其口诛笔伐。他被西方人称为是“改变世界的人”,被苏联人称为“葬送苏联的人”;他是“民主的胜利者”,还是“民主的牺牲品”?有人说他“得到了民主,却弄丢了国家……”
他让一堵墙在一夜之间被拆得七零八落,他让一个大国一夜之间变得四分五裂,这是他对自己的祖国三心二意的结果,还是他对民主一贯追求的代价……
把一个国家的消失归罪于一个人,那我们可能也过高地估计了此人的实力了。不过,这个国家的消失与他是有直接关系的。从某个角度讲,他即使不负全部责任,也应该负主要责任!
3月2日是苏联前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80岁寿诞。戈尔巴乔夫将与家人和朋友一同庆祝,但庆贺生日的地点不是莫斯科,也不是俄罗斯,而是英国的伦敦。据戈尔巴乔夫基金会一名工作人员称,打算祝贺戈尔巴乔夫的人可以晚些时候前往伦敦参加一场庆祝大会以及现代文明发展贡献奖的颁奖仪式。据说,一场专门为纪念他八旬寿辰的演唱会将在伦敦的英国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举行。演唱会的收入预计将达500万英镑,所有收入都将用于慈善事业。
而3月30日,在伦敦将举行以戈尔巴乔夫名义设立的“改变世界的人”奖项首次颁奖仪式。
政治学家德米特里·巴多夫斯基说,“庆祝戈尔巴乔夫寿诞的主要活动将在伦敦举行。很可能,这并非偶然。因为世界上对戈尔巴乔夫的结论只有一种,就是他是让世界与西方摆脱主要威胁——苏联的人。而在俄罗斯对他有着不同的看法。苏联解体在很多人思想中仍是头脑的事”。
政治学家米哈伊尔·列米佐夫认为,人们对戈尔巴乔夫具有不同的看法的原因是,西方在“冷战”中无保留的取得了胜利,而苏联是战败的一方。
俄罗斯社会舆论研究中心调查结果表明,半数俄罗斯人对苏联前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持冷漠态度,认为他最主要的成绩是建立了民主自由,这项调查是在戈尔巴乔夫周年日前夕展开的。
根据调查,俄罗斯人对于戈尔巴乔夫的看法在过去的十年中有所改变。那些对他强烈不满的人数(从2001年的30%降至2011年的20%)和厌恶的人数(从9%降至5%)均有所下降。同时,更少的俄罗斯人对他抱有好感(从2001年的16%降至2011年的5%)以及持有尊重(从2001年的15%降至2011年10%)。而关于对政治人物态度的问题多数答案是无所谓(从2001年的25%上升至2011年的47%)。
如今的戈尔巴乔夫也经常就俄罗斯国内外大事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但那也只是专家看法罢了……
无论对一个人或爱或恨,都说明我们在意这个人,这个人在我们心中有位置。但如果我们对一个人“无所谓”了,那说明人们根本就不在意这个人了,无论他是否是“改变世界的人”……
对于一个官员而言,最大悲哀也许是“人还在,权力和影响力却没了”。而对于一个所谓的政治家而言,最大的悲哀或许就是,“人还在,但在人们心中却没有了位置……”
想起《沉思录》里的一句话:“请看看那些所谓的伟大的人物,他们现在都到哪里去?都烟消云散了。有的成为故事,有的甚至连半个故事都算不上”。
评价戈尔巴乔夫的文章和书籍太多了,我的评述只能是画蛇添足罢了。不过想想,也许许多所谓的伟人,连“传说”都算不上呢?
下面这两张照片,是我手机在莫斯科街头拍到的。是伦敦以戈尔巴乔夫名义设立的“改变世界的人”奖项首次颁奖仪式的海报。
下面是百度中的戈尔巴乔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31~ )俄罗斯人,1931年3月2日生于苏联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红军区(赤卫军区)普里沃尔内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3岁开始定期在庄里劳动,15岁当上了康拜因操作员助手。15岁参加工作,最初任农庄的拖拉机机械站机械师。1950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195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5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先后任苏联共产主义青年团边疆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斯塔夫罗波尔团市委第一书记,边疆区团委第二、第一书记。1962年3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区域农庄一农场生产管理局边疆区党的组织员,同年12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农业边疆区党机关局局长。1962年9月至1967年完成斯塔夫罗波尔农业学院的函授学习,获农业经济学的毕业证书。1966年9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市委第一书记,1968年8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第二书记,1970年4月任第一书记。1971年起任苏共中央委员。
1978年11月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进入中央书记处工作。1979年11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80年10月苏共中央全会增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5年3月11日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1985年3月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提出“加速战略”以及“民主化”、“公开性”、“新思维”、“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等口号,采取一系列积极行动缓和与西方的关系,为结束冷战作出了贡献,并因此而于1990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88年6月在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方案。1988年10月1日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89年5月25日,在首届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在苏联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的“公开性”方针促使1990年通过了废除书刊检查制度的法律,并开展了为政治迫害受害者大规模平反的运动。
1991年8月22日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辞去了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继续致力于缔结联盟条约的工作,但12月8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代表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声明,并宣布了苏联的解体。苏联国家解体后,戈尔巴乔夫于1991年12月25日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1955~1969年从事共青团工作。1962年3月~1978年11月从事苏共地方党务工作。1978~1985年任苏共中央书记。1985~1991年任苏共中央总书记;1990~1991年任苏联总统,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在戈尔巴乔夫执政中、后期,苏联社会思想获得空前解放,苏联人民抛弃了的苏共,苏共丧失执政的基础,最终被迫自行瓦解,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因对冷战结束的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历任苏共第22、24、25、26和27次代表大会代表和1988年6月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代表。他是苏联第8至11届最高苏维埃代表,还曾任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代表,1952~1955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