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伪命题背后的真问题


“用工荒”伪命题背后的真问题
 
近日,不少媒体报道我国用工集中的地方出现劳动力缺口,“用工荒”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企业用工情况到底如何?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23日人民日报)
用工紧张主要出现在春节前后的特定时期,当然也有由收入、技术等结构性矛盾所致,人民日报的调查无疑揭开了一段时期以来被热炒的“用工荒”真相。
其实,不管是媒体也好,用工单位也好,还是广大民工也罢,未必不清楚,近年来一波又一波的“用工荒”寒流,其实不过是子虚乌有的假象而已。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提速,让更多失地农民加入了外出务工大军的行列;劳动力境外输出虽然有所增加,但终究只是极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各地的发展相当程度上都依赖于土地财政,产业结构调整的步子迈得并不大,由此新增的劳动力需求亦极为有限,因而,劳动力供求状况并未出现根本性逆转。
年年春节,年年大喊用工荒。尽管一定程度上存在因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用工需求格局变化的情况,但总体而言,用工荒原本就是个伪命题,不过,透过这一现象,其背后掩藏的真问题却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正视。
一直以来,农民工与用工企业之间的劳动契约关系大多以短期为主,一来工资水平长期偏低,使得一些农民工产生观望、攀比心理,为便于在新的机会面前及时跳槽,并不希望与业主签订长期劳动合同;二来一些企业主为节约用工成本,总爱“推陈出新”,招工的目标更多地锁定新人,这必然造成农民工的流动性加大和春节长假后劳动力供需之间的脱节,因而,春节过后往往都会迎来一个业主集中招工高峰,在农民工尚未全面返城之际,很容易形成短期内的招工难。
所谓的招工难,其实更多地集中于那些有技能特长的熟练工,业主愿意开出更高工资福利价码的也是面对这一群体。由于“用工荒”的矛盾被舆论人为放大,一些农民工真以为进入了劳动力卖方市场时代,于是持等待、观望态度,而不再急于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相应地,一些新生代农民工不具备过硬的技工水平和熟练的操作能力,不能满足用工企业的要求,也在很大程度上让“招工难”短期内表现得更为凸出。
因此,对于年复一年出现的用工荒,必须客观认识,辩证对待。破解用工荒,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建立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用工机制,农民工、用工企业都要着眼长远,在相互尊重、诚信合作、权益保障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的劳务协作关系;二是用人单位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培育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增强自身的凝聚力,既用薪留人,也用情留人,更用保障和发展机制留人;三是有关部门要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性、实用性人才,有效实现供求对接,等等。
对“民工荒”表象的过度关注,将个别情况放大成全面现象,把局部问题误读成整体矛盾,很容易掩盖就业、分配、技能、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从而很容易给广大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造成进入“讨价还价”时代的错觉,不但会对工资福利抱有不切实际的预期,错过良好的应聘机会,而且可能忽视自身素质、技能的提高,尽管大家的出发点是为农民工鼓与呼,其结果则可能会事与愿违,走向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