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与“盐”——一个轮胎引发的事件


  今天上线,忽然得知全国各地出现“碘盐抢购”风潮,而百姓抢购的理由,是为了“防辐射”云云,而随之便有专家出来辟谣,至于这个辟谣的作用是正还是反,现在还难预料。

   一个看似无稽的消息引发众人盲动,细想起来情有可原。空穴来风,总要先有个穴。而从08年起至今,某些专家的言论却总是与其后发生的事实相反,从而让百姓得出了“专家之言要反着听”的结论。随着“专家”形象倒掉的,还有所谓权威媒体的“权威”——因为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的看到,除了因垄断而造成的话语“权威”地位外,在公信力上,这样的媒体是无“权威”可言的。

   “315”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审判日”,至于这个审判是否公平,是否真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看一下今年的某媒体晚会就可以做个判断。这次惨被曝光的企业中有锦湖轮胎,那么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所谓“掺假”的轮胎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曝光一方称锦湖轮胎在正常生产标准外,执行另一套生产标准,采用标号为3350的返炼胶代替了1350的原片胶,这些产品出厂后,标准原料中返炼胶的比例未达标。那么,请先不要说比例的问题,那个过于专业,就说轮胎采用如此的生产方法,耐磨强度是否受影响,有没有因为轮胎问题出现的车主事故,从而引发的投诉,证明人在哪里?权威机构检测的报告在哪里?如果没有,那么单凭“返炼胶比例”来证明锦湖轮胎有问题,起码是证据不充分。因为从国家提倡的环保角度出发,锦湖的做法不仅不该受到指责,反而值得提倡。如果说有错误,只能说锦湖没有告知车主返炼胶使用的比例——请别忘记锦湖轮胎作为配套厂,所面对的最主要客户是汽车生产厂家,他有必要为每位车主出这个单子么——在中国?!。

   “这个消息是触目惊心的,和别的商品不同的是,轮胎在整个汽车中,与乘员的生命安全最休戚相关,它如果出问题,产生的后果要比其他方面出问题严重得多,因此轮胎应该是汽车各个部件中,最讲求产品质量的。”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陈教授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请注意,陈教授说的很严重,但前提是“如果出问题”,从锦湖配套各厂的历史来看,时间不可谓不长,央视不可谓不权威,针对如此的品牌做一个曝光,是否有因轮胎问题出现的事故先例,这个不是最能说明情况的么?!为什么没有例证。

   我们看一下数据:根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的统计数据,2005年至2008年间,锦湖(锦湖轮胎)的综合销量超过7000万条。按照一般轮胎的使用寿命为5万公里左右,非运营类轿车的轮胎平均可使用4年左右来计算,考虑到出租车等运营车辆的轮胎耗费速度,以及被用作替换配件单独销售的比例,目前使用锦湖(锦湖轮胎)配套的车辆可能超过1000万辆。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大陆2005年-2010年期间平均至少14个月的汽车总产销量。在如此庞大的市场中,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如果真有问题,是否早就该出现?而这样的因原材料使用出现的问题,必然是成批次大范围的,作为权威媒体为何未能在此前发现(至今同样缺乏事实依据)呢?!退一步说:使用返炼胶,除了成本降低外,只要质量无任何问题,何来“以次充好”之说?!难道在原材料大幅涨价的今天,无论是从降低成本还是从环保角度都该值得鼓励的“废物利用”生产方式,就因为某一媒体坚持的标准,就必须要受到惩处么!

  锦湖轮胎事件至今,我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关心的事情只有两件:1,锦湖使用返炼胶到底是否影响轮胎质量、影响有多大?2,在五年的时间里,如果真的有问题,央视在那里?又做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