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大规模海啸,重创日本汽车业。日野、三菱、丰田、本田、尼桑、大发等8家日本汽车制造商14日起将暂时关闭在日工厂,原因是零部件供应震后受阻。其中,日本三大汽车厂商丰田、本田、日产一共有22家工厂已经关闭。
虽然日本的主要制造厂商并未受到灾难性损害,但由于地震导致交通中断,原材料供应受到影响,成品也无法运至机场或港口。由于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因此供应链危机将在数月内给日本厂商乃至全球厂商带来损失。
中、美、印受影响程度不一
丰田汽车公司目前已经将其位于美国的工厂加班时间取消。3月14日,丰田美国公司发言人Javier Moreno表示:“现在就大地震对美国汽车产业的影响下定论还为时过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地震会对零部件供应造成一定影响。”他还表示,如果丰田美国工厂继续保持满负荷运转,零部件供应将立即出现短缺。
丰田汽车大部分工厂位于中部的名古屋和大阪,处于东北部震中的是其集团下属企业。其中,丰田汽车的第三大生产基地位于此次震灾最严重的宫城县,而丰田在岩手县的工厂是关东地区最大的工厂。这两家工厂的车间和生产线损失严重,已经无法使用。而丰田在华的两家合资企业——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国产化率较高,所以震后一周左右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本田也正在评估地震灾害造成的影响。据了解,本田在日本的生产工厂,除熊本制作所摩托车和通用产品生产线外,全部停产一天,15日以后的生产计划目前还没有确定。本田中国区新闻发言人朱林杰表示,广汽本田、东风本田和本田中国在震后一周左右的生产计划将不受影响。
尽管,大部分日系企业都在国内生产发动机和变速箱,但是核心零部件还是依赖于进口。目前,在华国产日系车均已达到了70%以上的国产化率,甚至部分车型高达80%或90%以上。但根据海关的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总进口额为273.66亿美元,从日本进口汽车零部件109亿美元,比同期累计增长29%,日本零部件进口总额占中国零部件总进口额的比例高达39.9%。以在海外战略发展最好的日本丰田来看,为了保证高效的生产,一些精细化零部件都采取了严格的海外订单式生产方式,在3-6个月之前就必须向日本方面订货。以此推测,现有库存应该能够保证短期内在华国产车型的正常生产。但如若日本方面恢复正常生产、运输时间过长,则不可避免使日本汽车企业错失在中国抢占市场份额的先机。
而进口车方面,2010年中国自日本进口汽车为25.3万辆,占我国进口车比例的近1/3,仅次于欧盟。从沪上雷克萨斯、英菲尼迪经销商处获悉,目前整车和零部件的库存都较充足,震后一周左右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未来市场走势还要看日本总部采取怎样的措施。
与中国相比,印度对于日本汽车零部件的依赖非同一般。丰田、本田、日产、三菱和铃木等日本车企均在印度设有合资工厂,这些工厂主要依靠从日本进口汽车零部件维持生产,但目前它们的汽配供应商们受地震影响已经停产。
集群化、库存低 震后供应链迎大考
从1995、2004、2007年日本大地震的资料来看,每一次日本大地震都会给汽车产业带来极大的冲击,比如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2007年的日本中部大地震都造成了日本多家车企停工减产,涉及到的规模数量都在4万辆以上。
最典型的案例是,2007年地震让日本12家主要汽车制造商全面停产,原因主要是由于位于震区的一家供应商无法发送活塞环,从而导致产品供应中断。
实际上,零配件产业生产过度集中国内、对日本本土零部件供应的依赖,是日本汽车工业的现实,也是日本零部件产业最大的要害,一旦主要的生产受到影响,波及的范围就很广。
库存低也是导致供应中断而停产的原因。日本车能站上国际舞台始于价格便宜,所以在日本汽车企业的经营中,成本控制是提供日系车巨大竞争力的源泉,低库存甚至零库存在成本控制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日本汽车企业一直采用十分严密的“高信息化+低库存配件”管理体系,这种系统要求组件和半成品运抵主厂房后,很快便被组装成汽车。有资料显示,日本零部件只可满足一天左右的生产。一旦出现地震影响到制造和物流配送,整个体系将受到影响。
虽然大部分日本汽车企业声称,工厂遭受的损失极小,但迹象显示,一些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情况则较为糟糕。高速公路、码头等运送零部件和整车的交通运输网络也受到地震影响,恢复起来也需要更长时间。有业内人士评估,日本各大汽车制造商在确信供应链恢复正常之前,可能会让组装厂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作者:搜狐汽车评论员 郑雪芹
授权状态:本文作者授权搜狐网独家刊载此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