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一百)


随想录(一百)

分工的优势理论在柏拉图《理想国》里就有论述。

让人产生恶有两种途径:权威和匿名。在权威体制下,人们的行为需要服从权威,这就减轻了个人应承担的道德和法律责任;在匿名情况下,由于没有发现机制,也增加了一个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平等、独立、公开,有助于培养个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性格与智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区别。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认为,对儿童应坚持正面教育。

《分配正义简史》美: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  著    吴万伟译   译林出版社。

《贫困》说:上帝本来可以让所有人都富裕,但是他想让这个世界上有穷人,好让富人有机会赎他们犯下的罪。

1750年前的西方社会,大部分人都认为穷人的存在是天意,富人也没有救助穷人的义务。

休谟和斯密认为,财产权从长远看,有利于穷人。

为什么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不是因为富人没有关照穷人,而是因为财富是假神,对他的追求与对上帝的崇拜直接产生了冲突,一个人不能同时侍奉上帝和财神。耶稣说:“如果他得到了整个世界却丢掉了灵魂,金钱给他什么好处呢?”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说,任何拥有财富和穷人的城市,实际上是互相对立的两个城市,一个是穷人的城市,一个是富人的城市。

休谟认为,没有匮乏的地方,就不需要正义。

经济不平等是民主的真正障碍。富人是不希望穷人有民主的。

康德认为,救济穷人是国家义务,而不是个人义务。第一个明确提出要求国家重新分配财富给穷人的,是1796年流产政变的的领袖巴贝夫。

在理想的社会里,是没有正义的。分配正义,不仅要体现在物质产品上,还要体现在精神产品的分配上。

                                            宋圭武2011311日记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