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奶:若辟谣,请深辟
掀髯一笑
两会期间,在涉农类新闻发布会上,针对有记者提出曾经出现的“毒奶粉”、“皮革奶”问题使很多消费者谈“奶”色变,甚至港澳地区的奶粉都被内地人一抢而光,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回应称:“皮革奶” 可能是个别媒体误报,中国国产奶质量可以放心。(见3月13日《北京晨报》)
在笔者的印象中,关于皮革奶问题,已经多次从农业部相关官员口中听到这类不关痛痒式的辟谣。说实话,我并不相信皮革奶问题有多严重,也不相信此类伤天害理的“技术退步”会在乳制品行业中广泛施用。但是对待坊间的传闻或者媒体相关报道的回应,应该说,我们的相关部门不论是言论还是行动,都很难让人满意。
前不久,因为皮革奶死灰复燃传闻,导致内地人到港澳大量购买奶粉成为一大景观,既羞煞屡放豪言的国内乳制品生产商,又难堪着相关的监管部门。正在需要拯救奶业修复信任的关键时刻,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也出面接受了媒体采访,说:检测皮革水解蛋白是农业部门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来操作,近年来农业部门对这种物质每年都会检测的,今年检测计划也只是一次例行检测,皮革奶死灰复燃是失实报道(见2月18日《新京报》)。但我看不出你玩例行检测了,皮革奶问题为什么就一定是失实报道,更看不出两者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这类解释基本上算是自说自话自脱干系的范畴,难说专业,更找不到针对性。
如果说前一次辟谣的理由,仅仅是用例行检测来证明皮革奶“这个真没有”来搪塞的话,那么这次两会上的涉农新闻发布会,当记者再次提及这一问题时,“可能是个别媒体误报”,危副部长的辟谣更是含混和模棱两可了。皮革奶的传闻非止于一日,其危害亦非止于一端。不仅对人体有毒害长期使用可致癌,而且显然对产业声誉和国产品牌的生命力构成危害,当在重点监管和露头即打除恶务尽之列。“可能是媒体误报”还是“可能是监管不力”?不痛不痒地辟谣,于消费者知情权,于解救业已倒悬的国内乳制品信誉难有实质性意义。
对于皮革奶,我们想知道到底有没有?如果在个别企业身上有,在召回、惩处、赔付做得怎么样了?如何举一反三惩前毖后避免皮革奶幽灵阴魂不散确保市场洁净?实在是早已没有那回事,到底哪个媒体哪位记者因为何种原因而误报了皮革奶,也应该是没必要捂着掖着的。相关部门若辟谣,请深辟!辟谣辟到底,绝非什么坏事,绝对有助于国内奶制品市场恢复名誉重建市场信心。假如负有监管之责的部门惯于一边辟谣,一边又使用大概可能的含混字眼;一边说报道失实,一边又说“2009年浙江发现某乳酸饮料里添加了皮革水解蛋白”;天知道,这算是辟谣呢还是“误报”?
0314长江日报长江评论: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1-03/14/content_4776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