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的“道德血”是啥成分?
张思远
最近,“道德血液说”可谓得到一呼百应。除了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身上流着道德的血液,这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部分房地产商们,其他各行各业都开始在讨论自己身上“流着的血”是啥成分,道德与否。这其中也应该包括车企。
比如,当汽车安全性这一本应是汽车行业的最低标准,包括道德准则,被当成最高准则在被苦苦追求时,很多问题就自然会产生出来。
友人曾让我帮他推荐一款价位适中、安全配置高的车。我的建议是查一下产自欧洲的同级别进口车型,再拿国产车安全配置与其对比差距最小的,就可以考虑购买。比如,目前国内也有的碰撞星级标准。不过这样与“国际接轨”的车型并不多,绝不会挑花眼。因为许多汽车公司在向中国消费者介绍产品时,要么将价格低廉的舒适性或便利性配置以“配置高”为名与安全性配置混为一谈,要么夸大某些被动安全性能。对于近来备受欧美国家重视的车身稳定系统、胎压监测系统等主动安全配置则避而不谈。特别是这些在关键时候可救人性命的安全配置,到了中国市场却只在少数公司的少数车型上搭载。这其中固然有成本的考虑,但更多的或许是对利润的过度追求。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已经说的再明白不过了: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绞首都不怕了,少几个安全配置又能如何?
因此有学者指出:“假如一个社会处在有道德者寸步难行、无道德者如鱼得水的逆淘汰状态,怎么能够指望资本能够自然地对公共利益作出贡献呢?但反过来想,既然资本只认利润这个亲爹,如果我们的市场能够加大利润中的道德成分,让资本决不敢于与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作对,形成无道德者寸步难行的局面。否则就是跟自己的亲爹作对,坑爹的事它肯定不会干啊。”
本文独家授权搜狐发表,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