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时代,微博作为中国公共外交的一个新平台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博关注:中日公共外交新渠道
2011年03月15日 00:48 21世纪经济报道
侯坤 北京报道
2011年3月1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的中外记者招待会进入尾声时,突然提出“有话对日本记者说”。他一字一顿地表达了对日本经受特大地震的关切,并承诺中国愿意根据日本的需要,继续提供必要的帮助。这意外的举动让世界关注起中国对邻邦日本受灾的态度。
舆论转向引起了外媒注意。英国路透社3月13日的署名文章就称“日本的危机时刻引起中国的善意”。英国《金融时报》3月13日报道也评论说,日本发生严重地震及海啸后,中国搁置对日本的情绪,向日本民众和政府提供同情与慰问,向日本派遣地震救援队。
日本3·11地震发生后,中国网民对之充满同情之心,早先网络上对日本的敌视情绪不见了踪影。凤凰网3月13日发起向日本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网络调查活动显示,九成网友对日本震后表现感到钦佩,支持中国提供援助。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永辉预计,这次灾难外交将加强中日两国互信,还能增进人民间感情。
“通过这次灾难外交的契机不仅能加强两国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互信,还能增进中日民众之间的民族感情、化解矛盾、促进中日企业间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李永辉先生告诉本报记者。
3月14日日本共同社的消息称,日本副外长当日表示,原定于19日举行的中、日、韩外长会谈将如期举行。
日本外交官微博关注中国救援
微博在中国对日舆论的转变中发挥了不小作用。
地震发生后数小时内,“日本大地震”就成了某微博上的关键词,很快,有网民借助微博寻找亲人,在日中国人发微博求救。3月14日14点34分新浪微博小秘书更新消息称,“日本9.0级强震以来,大量网友发布寻人信息。据不完全统计超过100名用户通过微博确认亲友安全。
随着中国国际救援队前往日本,其官方微博又担负起发表救援最新动态的工具。
连日本驻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也使用微博关注救援队动向。日本驻华大使馆新闻官西先生对本报记者表示,他们日本驻华大使馆一直在关注着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微博,关注着微博上有关日本地震方面的消息。
“在网络时代,微博作为中国公共外交的一个新平台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先生指出。
“‘草根们’对于事件参与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视的”,李永辉说。
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里氏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民间对受灾国显示出巨大关怀。而就在去年9月,这两个亚洲最大经济体还曾一度因撞船事件关系紧张。
“实际上,二战以来,很多中国人对于日本的仇恨从未忘记,但在这次灾难中,不管是中国政府层面,还是普通民众层面都对日本表现出了一种同情和关切”,胡泳先生对本报记者指出。
民间外交改善中日关系
微博上“日本加油”的呼声和线下的民间援助悄然温暖着原本近乎冰冻的中日关系。
中国红十字会宣布将向日本提供100万元紧急援助。
有“中国首善”之称的商人陈光标在日本千叶县发放了两卡车救援物资,然后赶往重灾区仙台继续发放救灾物资。
中国一些高校启动对日本留学生的激励、心理干预等安抚机制,由学生组织的赈灾募捐行动也已展开。
“日本在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中,出于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对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当然,我们在日本面临灾难时也理应做出回报。”李永辉先生对本报记者表示。
他预计这些行动将增进两国政府互信和人民间感情。作为一名公共外交专家,李永辉提倡,在灾难外交中应减少国际援助的政治性、目的性和官方色彩,强化公共外交的民间性。
“不过,微博外交作为中国公共外交新平台,其是否能够成为中国外交决策层面重要推手的问题我觉得还言之过早,”胡泳指出,“毕竟微博是一种‘门槛’比较低的平台,里面有很多虚假信息需要识别,它还不是一种成熟的外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