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协调机构酝酿起步(2011年3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


    本报记者 江玮 北京报道


    从政协主席贾庆林的工作报告,到两会委员的提案、议案,公共外交已经成为今年两会的热门词汇之一。这个在几年前还很少被提及的外交方式,如今已经被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
    经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历练,我国公共外交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各界发展公共外交的热情也日益高涨,但难免出现“大家一窝蜂的状况,容易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造成有效资源的浪费”,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兼公共外交小组召集人韩方明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他认为,发展公共外交,需要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进行统筹规划。韩方明透露,建立公共外交全国性协调机构已经被摆上议事日程,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3月10日,本报记者书面专访了韩方明。

    公共外交尚需统筹
    《21世纪》:在最早提出公共外交概念的美国,国务院有一个专门负责公共外交事务的副国务卿。我们国家发展公共外交,是否也需要设立专门的部门来进行统筹规划?
    韩方明:我个人意见是需要一个委员会来统领我国的公共外交工作。目前,中国与美国公共外交差距最大的一块在于缺乏明确的主责机构。在卢格(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前主席)的报告中,他就特别指出,“中国莫名其妙的将公共外交分散给了三个独立的政府机构:国务院新闻办公厅负责‘软实力’、外交部负责正式的公共外交和教育部负责‘汉办’”。但是,大家一窝蜂地大搞公共外交,容易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造成有效资源的浪费。领导机构的缺失,直接导致中国的公共外交缺乏一个明确的主导战略。
    《21世纪》:你曾透露,由外交部牵头,多部委参与的公共外交联席机制已经开始运作。公共外交联席机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韩方明:这个机制主要用于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协调,但由于这个机制中各部委的行政级别一致,没有明确的领导和主责机关,因此,这个联席机制只能协调各方的关系,不能指导中国公共外交的具体发展方向。更关键的是要成立全国性的协调机构。
    建立公共外交全国性协调机构已经被摆上议事日程,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这一机构有望在今年成立。

    中国公共外交投入还需加大
    《21世纪》:美国政府每年对公共外交的直接投入有10多亿美元。我们国家发展公共外交事业,是否需要有专门的公共外交预算?如果有的话,这些钱主要应该花在哪些方面?
    韩方明:我想应该有专门的公共外交预算。如何用好这笔资金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应有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规划,根据这个战略规划来决定在哪些方面需要多少钱。第二,对公共外交活动和项目要有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方法,依照评估结果对预算进行调整,鼓励多开展效果好的公共外交活动和项目。
    《21世纪》:我们国家现在对公共外交的投入,你觉得是多了还是少了?
    韩方明:远远的不够,未来肯定要加大。据我所知,美国每年至少有12亿美元的预算。由于我们国家的投入分散在各个部门,所以没有完整的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