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技术市场


韩国技术市场
 
    韩国自60年代起,经过20多年时间,由一个资金短缺,经济和技术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成为亚洲的一个新兴工业国,创造了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韩国取得经济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采取了技术开发国际化的重大战略措施。通过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重视及时消化,吸收,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向海外输出技术,从而推动了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韩国的技术引进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2~1971年),技术引进的起步阶段。进入60年代,韩国开始采取出口导向型战略。将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内部市场转向国际市场,由抑制出口变为以出口带动经济运转。为适应经济发展战略转移的需要,主要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重点引进纺织业印染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要的技术, 建立了以出口为主导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 这期间共引进技术318项,支付专利费1 703.5万美元。
    第二阶段(1972~1981年),技术引进的发展阶段。该阶段,韩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强化工业基础,提高工业资本的有机构成,改善工业技术结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出口竞争力。技术引进大部分集中在电子、电器、机械、仪表和新兴或重要的重化学工业上。同时,积极消化、吸收、推广和扩散引进的先进技术。此期间,共引进技术1 659项,比第一阶段增加4倍多;支付专利费5.48亿美元,比第一阶段增加31倍多。
    第三阶段(1982年至今),技术引进的深化阶段。80年代以来,经济发达国家的贸易、技术保护主义日趋加剧,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使韩国在国际竞争中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为了适应内外部经济条件的变化,韩国明确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战略方针,制定了2000年成为世界第10位强国的发展目标。为此,韩国调整技术引进战略,把引进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需要的技术作为重点,并进一步重视搞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1982年至1988年,共引进技术3 466项,支付专利费23.85亿美元。从1989年开始,韩国的出口贸易开始出现滑坡,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从1988年的2.14%下降到1989年的2.02%,1990年在1%~   2%之间。这主要因为,80年代韩国凭借油价低、利率低、工资低而促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优势已逐渐失去,加之海湾战争对韩国出口贸易是一个重大打击,使韩国蒙受重大经济损失。这说明韩国出口贸易的竞争力减弱。同时,韩国也意识到必须增加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比重,逐渐通过技术引进和开发及提高质量,以恢复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目前无论是韩国政府还是企业都增加了在技术开发和引进方面的投资。韩国政府在1990至1994年中投资380多亿美元用于高新技术的开发,韩国以许可证协议形式进口技术的增幅每年都在20%~30%之间,速度很快,90年代韩国工业化的核心战略是高新技术的吸收战略。
    韩国的技术输出始于60年代中叶,初期主要是通过海外承包工程的方式,向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业提供技术服务。其后,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大规模技术引进工作的进行,加上进一步消化、吸收、创新,韩国在技术的选择、应用与提高等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因此,在海外承包工程、成套设备出口、提供专利、设计方案和技术咨询及海外投资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与经验,并开始有步骤、有计划地向海外输出技术。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日益发展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国际技术贸易保护主义日趋加剧,韩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那些原材料耗量大的传统产业技术愈来愈不适应本国的需求。为此,韩国一方面继续发展仍占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的同时,另一方面将失去比较占优势的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向海外转移。在韩国的技术出口中,仅专利与技术诀窍、工程服务、计算机软件三大类技术的输出,1979至1986年就达8.25亿美元。其中,专利与技术诀窍为0.92亿美元,占10.9%;工程服务为7.13亿美元,占83.7%;计算机软件为0.46亿美元,占5.4%。韩国技术输出的主要方式是海外承包工程、成套设备出口、对外直接投资、许可证贸易和对外咨询服务。